【書評】《北鳶》-民國時期的「風箏」

N

Niki Shek

2023年2月7日

Cover image

《北鳶》是一部葛亮以自己的家族史為基礎的長篇小說,透過述說盧家和馮家兩大家族的興衰榮盛,向讀者展現了半個民國時期的野史。雖然《北鳶》發生在民國時期,但當中並無一絲政治氣息。

書名取自於曹雪芹《廢藝齋集稿》中僅存的《南鷂北鳶考工志》篇,內容與風箏製作有關。「管窺之下,是久藏的民間真精神,」所以作者在自序中說道:「這就是大時代,總有一方可容納華美而落拓的碎裂。」

舊式家庭的腐朽生活如勾心鬥角、一夫多妻、纏足等,都被葛亮用平常又平淡的心態描寫出來。但當期時新文化已經影響了一代年輕人,他們不服那種迂腐的傳統,矛盾與衝突便出來了。

馮仁鈺接受不了迷信、男尊女卑那套,就從容的從在家祭中拂袖而去。馮仁楨死活掙脫要她纏足的姨太太,口中大叫:「學校都不讓纏足了!」

有血有肉的書中人,真實得仿似他們都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有各自的愛恨情仇,有自己的無可奈何。書中有一點很清晰:越是執著,便越是失去。

想必這是跟風箏有關。放風箏時要懂得鬆弛有度,要懂得判別風向,也要敢於賭一把。有時候天上的風箏會因為突然的大風刮得七上八下,有人會選擇收錢,但也有人會與風鬥上一鬥。像仁楨,她鬥了,然後贏了,風箏依然高掛天空。

風箏,在書中佔有極重的分量。毛克俞曾點評文笙為自己的畫作《風箏》所題的字—命懸一線,改為「一線生機」更妥當。

到底是一線生機讓是命懸一線?站在不同角度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就像當時的學生看國家時,覺得國家是命懸一線;但毛克俞看著眼前的學生,到覺得是一線生機。

《北鳶》的時間跨度是半個民國時期,只有大約二十年左右。當生離死別都濃縮其中時,是一年很揪心的事情。當看到幸福的情所,總會擔心悲痛會不是隨之而來;當覺得已經陪慘了,又會否有更大的不幸在後頭等著。

當文笙和仁楨在戲院子裏遠遠的見過一面時,便很希望他們可以攜手走下去。之後也確實在一起了,仁楨又因為馮家曾與日本人勾結而被當成漢奸,兩小口差點就被長輩分開;後仁楨到了南京參與遊行,途中沒了下落,幸好最後是平安回來了。

「是不同的,你還有我。」背對著仁楨,看不清文笙當時的表情。但這句算是打開了兩個人的心結,兩個人也終於可以更坦誠地面對對方。

此書始於一個孤兒,亦終於一個孤兒,文笙和仁楨抱著姚永安和秀芬的遺孤,在外灘上看著一隻風箏慢慢消失於暮色之中。截然而止的終結看像突然,卻又是剛剛好。

畢竟他們都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發生;而且,民國時期一點都不浪漫,見好就收也未為不妥。

© 本文由作者【Niki Shek】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