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殺人回憶》(2003)

hyperz評電影

hyperz評電影

2023年2月5日

Cover image

「看著我的眼睛。」
————————————
由奉俊昊執導,也就是《寄生上流》以及《駭人怪物》的導演,改編自韓國歷史三大懸案之一的「華城連環殺人事件」,《殺人回憶》囊括了無數大獎並且在多個國際影展上放映,更是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優秀的電影之一。

 

最讓我有印象的是電影在色調上的運用,第一幕跟最後一幕的色調都明顯用暖色的色溫做包裝,刻意顯現出鄉下的純樸與美好。但中段,隨著案件的膠著,越來越多受害者出現,觀眾跟劇中的主角都無法改變現狀,無力感逐漸湧現,顏色也逐漸隨著劇情的深入而轉向灰、黑,令人感到絕望。

 

相信大家對這部電影最熟悉的就是封面宋康昊面對鏡頭的眼神了吧,而這個畫面,卻是宋康昊和攝影師的即興發揮。

 

「兇手如果看到這部電影的話,跟警察對視的瞬間,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殺人回憶》中,不只有這個畫面是演員直視著鏡頭。但是,就連不是兇手的我們看到都會產生「慚愧感」,以及想撇開頭的舉動。這種不用任何語言,純粹靠著表情和眼神打破第四道牆的手法,極具衝擊力,最後的這個鏡頭也為看似沒有結局的這部下了一個最好的ending。

 

在過去,許多硬體軟體設備欠缺、人員普遍知識水準不高的年代,在犯罪證據的保存上,非常具有難度,竄改的可能性也很高。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產生許多「懸案」。但現今社會案件能夠被稱為「懸案」的已然不多,這都要歸功於科技與知識的更新和傳遞,我們也該慶幸活在一個相較於過去安定許多的社會。

 

電影在兩個警察的立場有很鮮明的刻畫,一個講求利益,不在乎疑犯是否真正是加害者,用嚴刑逼供求功績,也不重視犯罪證據和事實,彷彿是在鄉間的混混警察。一個則是重視證據,一定要有直接證據才會真正判定嫌犯,對嚴刑逼供嗤之以鼻。看似對立的兩人到最後卻立場對換,也顯露出人性是可變動的,沒有人是全然固定尊崇某種特定的信念。

 

案件發生時,大部分人或媒體,都會集中焦點在被害人的感受和心境上。但是,對於「那位接手案件的人」,又有多大的壓力在他身上。遲遲無法抓住罪犯、上級壓力、社會媒體壓力、被害家屬壓力,在宋康昊跟金相慶交會的那一刻,無力跟絕望的感受是如此的顯著。

「私刑」
由於案件的判刑遭大眾質疑法官的判斷,台灣近幾年對於「私刑」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聲音出現,「恐龍法官」一詞更是存在已久。我自己在「私刑」的立場持保留的態度,一方面是覺得,沒錯,有些法官的判刑的確不近民意,看似有失公允,沒有還給受害者應有的尊重,也沒有給加害人一個足夠的警惕,更是沒有做到保護大眾的作用;但一方面也覺得或許法官會如此判刑,真的有其意義存在,我們也不是法律的專家,或許真的有他們考量之處,對吧?

 

另外,那些自稱正義之士的「私刑」,有些人的背景真的令人懷疑他們的動機,博眼球、賺流量,在這個社會有太多不是從表面就能釐清的。國民法官制度也即將在今年上路,我想為人詬病的「恐龍法官」一詞,也快走入歷史了吧。

© 本文由作者【hyperz評電影】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