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當益壯談到年青力壯,新一年你準備好重拾年青了嗎?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3年2月7日

Cover image

隨著這幾年的疫情,我們的祝賀語當中,少不免都很誠心地希望別人身體健康。在傳統當中,「老當益壯」是讚賞,但「年青力壯」又是不是必然呢?我們沒有時光機令自己變回年輕,是不是就不可能變得力壯呢?

 

老當益壯為何如此罕有

 

當我們看見一些老人家能夠靈活自由,身壯力健的時候,少不免有一些驚嘆,但這些情況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時,或許大家並不會有同樣的感覺。比如跑步,如果看見一位臉帶豐富歲月痕跡的老人家在街上跑,你可能會不禁驚訝起來,反之,當看見剛畢業的上班族在街上跑,你大多只會看一看,又或是會笑他年紀少少便氣喘如牛。

 

問題是,為甚麼我們會假定了年紀輕的人身體一定好,年紀大的人體能必然差呢?

 

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一條問題,因為某程度上是自然而然該發生的現象。這種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老化」。

 

所謂的老化,以最直白的描述就是當身體隨著年紀增加便會開始退步。基本上當所謂的「發育完成」後,人類便會步入「老化」的階段,所以一些二三十歲的「年青人」說自己「老了」,某程度上是沒有錯的。

 

但是,這種情況是沒法改變的嗎?正如上文提到,是不是沒有能跑能跳的老人家呢?似乎不是,只是數量真的比較少,那是為甚麼?

 

你的身體是為你而生活

 

事實上,人類的身體是一套可雕塑的材料,而模具是你的生活模式。

 

當你的生活模式是一種久坐式的生活,長期需要使用電腦,你的身體會逐漸變成適應這種模式而變成一個樣子。也就是說,你的肩膀之所以會長久向前,正是因為你的生活模式需要這種「活動」,才變成這副外型。

 

然而,人類的軀體卻不是為了這樣生活而設計。假如人類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要生存,最基本就需要有運動能力,而這些運動能力或因生活環境而變得有某種傾向,比如在叢林中可以變得擅於跳躍和攀爬,靠近海邊的可以練就游泳甚至深潛。但是,對於近數十年才出現的辦公室工作模式,對於人類的身體來說不是一種「自然」現象。

 

雖然在「現實」而言,上班才是現代的「覓食」模式,但對於過去數千甚至到萬年歷史的人類,這種生存模式並不「自然」。因此,人類的身體在適應現實與天性自然的本質上出現了矛盾時,便會出現數之不盡的痛症,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生活模式跳脫了作為人類本來的自然活動功能。

 

與此同時,時代的改變也帶來了另一個健康問題,那是因為醫療的進步導致人類變得更不健康。

 

醫療害苦了人類?

 

在過去,老化的問題或許未成為一個問題便已經消失了,主因之一,是因為以往的醫療水平較差,六十歲已經是長壽了。但時至今日,世界各地都開始討論,六十歲是否真的需要退休?是不是還能工作?出現這種問題,除了是因為需要的人手增加,或是想透過延後退休來減低社會支出等等政治管理的理由外,更重要的,人類的確早早打確了六十歲是長壽的規律,八十歲幾乎才稱得上老人家了,八十歲的「老人家」走進老人院舍,可能還被笑指為「年輕人」呢。

 

亦因如此,人類的壽命延長了,所以面對「老化」的時間也就更長了,問題便會累積得更深了。

 

試想像,以往古代的時候,就如上文所說,過了發育時期便開始老化,也就是二三十歲開始便步向衰退,到享壽六十時,那就不過是面對二三十年的問題,還沒計算當中因為身體變弱,而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的時期,就已經早早捱不下去的人呢。

 

但是,同樣的問題來到今天便延伸得多了很多很多倍。比如真的是「長命百歲」的話,從三十歲開始面對的老化問題,可是要面對七十年呢!

 

醫療水平的提升只是很好的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不論中西醫學,也就是只能解決身體面對病痛的問題,卻沒有解決身體老化的問題。

 

正如上文所說,身體本身是一份塑材,打造這份塑材的,是生活。

 

用生活改變身體

 

要令身體變得健康,其實就只是「阿媽係女人」的一句說話,令生活變得健康就可以了。

 

然而,生活變得健康,在實際上的執行是甚麼呢?這一點或許不是太多人有得清晰的目標。就個人而言,我倒也想問一句,你心目中的健康本來是甚麼?

 

如果你的健康是為了可以跑步,可以上山,可以游泳,可以跳降傘,最簡單的想法,那就是你多做這些事情就可以。因為你的身體很聰明,會很自然地適應你的生活模式,只要你堅持成為習慣,你的身體就會因應你的生活而改變。

 

但當然,更多人面對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讓自己維持這種生活模式,導致在僅有的時間,例如假期甚或退休後,才打算開始改變時,可能變得太遲了。

 

話說前頭,身體的奇妙,在於你堅持改變的話,是仍然可以改變的,不論是甚麼年紀。特別是維持你身體活動的肌肉系統,只要你給予適當的刺激,這是終生都能成長的。

 

有效和有效率的改變方法

 

要令你的身體變得可以適應你想要的健康模式,當然,第一步先要搞清楚你自己希望想要的健康是甚麼。但絕大部份的健康,其實都離不開身體活動本身,就是跳步跑得更快更長,舉重舉得更重更多,都是和身體的運動表現相關。

 

要令身體的運動表現更好,很簡單明確的方法,就是訓練。

 

訓練和運動的最大不同,是運動本身就只是單純的運動,身體動起來,就是運動。但是訓練是有目的的運動,特別是訓練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運動表現得更好。

 

要令身體持續有好的表現,最基本的概念,是要令身體持續接受比你所需要的表現更高的要求,才能令你需要表現的時候來得輕鬆自如。

 

舉例,在同樣的速度下,如果你是希望跑步十分鐘不喘氣,那麼,如果你能跑動二十分鐘不喘氣的時候,十分鐘不喘氣是否簡單得多?

 

同樣道理,如果你希望你要抱起你三十公斤的女兒或孫子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要令自己平日可以舉得比三十公斤更重的重量吧。

 

訓練很有效,要令訓練變得有效率,如何以更短的時間,更少的訓練,達致目標的效果那就是教練的功力。

 

如果目標是跑十分鐘不喘氣,很明顯,設定目標的人本來跑十分鐘就會喘氣,如何可以跑個二十分鐘?這就需要透過不同的訓練設計,針對肌肉表現和心肺功能作適合的訓練餐單(又或稱運動處方),以有序的方式令個人變得一步一步貼近目標。

 

舉重的道理也是如此。想要舉得更重,當然不會一開始以一個舉不了的重量來開始,但是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下,一公斤一公斤的增幅是基本能夠實現的。

 

最重要的是,你的身體,你的肌肉,不論任何年紀,你只要訓練,便會產生改變。新一年,選擇你想要的健康模式吧。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