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煮飯樂

海中地職人
2023年1月29日
今日跟人談把生米煮成熟飯,多半人認為方法是把生米連水,倒進電飯煲的內膽,冚蓋開掣,時間一到,飯就熟了,電飯煲自動停止烹煮,一煲完美的飯可供食用。這固然是最方便可靠的做法,但回顧一下此法流行前的煮飯方法,也許為烹飪以至生活平添趣味。
上述的電飯煲,在二十多年前叫「西施煲」,大概源於電器商指稱使用這類飯煲,所煮的飯不會烤焦,粒粒幼滑,活像西施的面容。西施煲能探測煲內的溫度,只要水量恰當,開動飯煲後,煲內溫度達攝氏一百度,飯煲就會停止加熱。當米吸收所有水份,煲內溫度就上升,感應器探測溫度變化,飯煲自動進入保溫模式。因此西施煲其實是「自動電力飯煲」(英語世界稱為automatic rice cooker)。原來此前電飯煲即使以電力發動,但沒有感應器,不具計算、測量的功能,除了米和水的份量要得當外,還要睇火(觀察米的煮熟程度和尚餘水量),它只是一個可以離開爐灶、不佔用廚房空間或砂煲罌罉、專門煮飯的電器。
雖說電飯煲、西施煲可騰空爐灶供其他鍋具使用,但當今烹調日趨電子化,部分家庭或許更需要插座,煮食爐頭有條件空出。當廚房內擺放電熱水壼、焗爐、微波爐、攪拌機等電器,再找一個空間放置電飯煲,或許反而奢侈和不便。相比過往二十年,現在用於爐灶上的鍋具更形好用,不論在傳熱能力、存氣、便於清洗等方面都進步,又有不鏽鋼、陶瓷、鑄鐵等材質可用。連爐也有明火、電磁爐、電陶爐可用。各項配搭,選擇繁多。今日再用鍋具在爐頭煮飯,條件已比往昔有利。
在爐灶煮飯,還有一項好處,就是好玩。雖然西施煲問世,旨在克服睇火的不便,掃除烤焦米飯的潛在可能,但觀察、適時出手調節、依靠觸覺作決定等,就是烹飪的重要部分,也是技藝由淺入深的各個階段。同時由於沒有必定成功的保證,有所挑戰才好玩有趣。意外烤焦,就知道要注意水量、定時攪拌;飯粒過硬或過軟,就知水量、烹煮時間要適中;水份轉眼揮發,就知道用火要慢,保持耐心謹慎,經常注意尚餘水量。不同人還可以發現其他烹調要點和細節。這些全憑個人觀察、體會、下手行動,才變得親切有味,烹調的結果與烹調者密切扣連。反觀以西施煲代勞,就沒有上述種種樂事。
西施煲以至任何便利生活的器具之誕生,固然旨在解決問題,令人更易、更快、更輕鬆達成目標,這點功勞絕不宜抹殺。本文亦非提倡回復原始,棄絕便利,刻意轉用艱難的生活方式。然而人類既然擁有智慧,發明各種器物應對困難,也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在思想層面消解困難。角度轉換、修為提升,甚至能發掘樂趣。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