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精神勒索】
freelancer_zenkarr
2023年1月20日
農曆新年是每個華人家庭全年最重視的大節日,他們認為這是一家人難得齊齊整整、高高興興、聚首一堂的大日子。現實中,新年也好,冬至也罷,最終不知為何弄得不歡而散,相信這種經歷也是不少香港家庭的寫照。
無論是2020年的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中的父親陳漢聲(白彪 飾演)或是2022年的電影《過時.過節》中的母親阿玲(毛舜筠 飾演),都活生生地描繪了每個家庭裡總有一個破壞和諧的罪魁禍首,他們的共通之處都是跋扈專橫、喜怒無常、自我中心爆棚的人。他們所說的話就是金科玉律,至理名言;不得不聽,不得不從。他們老是對什麼都不順眼不順心,因此終日抱怨放負,指責批評,甚至訴諸暴力。不懂觀照自省的人,不僅傷人傷己,最終只能孤獨一生。
曾經有一個脾氣很壞的女子,上山向禪師討教如何改掉壞脾氣。禪師給她一袋釘子,要她每次發脾氣或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牆上釘一口釘子。第一天,此女子在牆上釘了三十八口釘子,隨後幾天,她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在牆上的釘子也因而減少了,終於有一天,她一口釘子也沒有釘,並自傲滿滿的把結果告知禪師。禪師要她從今天起,只要你一整天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牆上拔掉一口釘子,該女子完成禪師的任務後,又高高興興地上山,禪師對她的成果沒表示什麼,反而語重深長地對她說:「當你和一個人吵架時,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傷口如同這個釘子洞一樣,無論你怎麼彌補,過了多久日子,仍是會留下不滅的烙印。」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家庭的破裂,從來不是一夕一朝之事,必定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傷害所造成。
到底何為「家」? 華人的定義認為只有血緣關係才稱得上是一家人,因此經常以愛、孝順和包容之名去精神勒索你,我養你育你,供書教學,這就是華人口中的「愛」,但這不是愛,而是叫責任;「孝順」就是要你順從,你想移民的話,他會把一個不孝的枷鎖套在你腳上,令你動彈不得;最後所謂的「包容」才是三大精神勒索之中最令人受傷的,試問一個脾氣壞、有暴力或性虐待傾向的家人,有「包容」的必要嗎?
曾經看過一本好有哲理的兒童繪本《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THE HORSE》(中文譯名:男孩、鼴鼠、狐狸與馬)作者Charlie Mackesy,這本書是描述一個迷路的男孩,不知道如何回家,他遇見了鼴鼠,鼴鼠見男孩這麼可憐便決心協助男孩找尋回家的路,在因緣際會下,結交了狐狸和馬,最後去到一處有燈火的村落,他們認為這就是男孩要找的家,但男孩遲疑了一會,認為「家」並不是一個地方,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暖和友善的地方,是一個能讓你去愛和被愛的地方。
最後想以《飯戲攻心》作一個總結,飾演大哥的黃子華,成日都講:「家在、爐在、老竇在」,他不但用這句說話綁架了家人的幸福,亦綁架了自己的幸福。經過一場「炒大鑊」的風波,大家藉此盡訴心中情之後,大哥最終覺醒自己走錯了方向,明白縱使一家人都有各自各的人生路,所以自己也應該學識放下綁架大家的枷鎖,嘗試行出去,行遠D。其實那裡有愛、那裡有善、那裡有溫暖,那裡就是家。
© 本文由作者【freelancer_zenkar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