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下的盂蘭勝會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12月24日

Cover image

費孝通所言:「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宗族以血緣與地緣作為區分親疏的準則。潮籍港人為團結自身族群人士,節日習俗有著團結異鄉人的作用。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觀點指出宗教是一種集體表徵(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宗教儀式會激發和團結一個群體。同時,族群的各成員以宗教活動為中心,共享同一道德情感,建立社區倫理,成為一個社群。

在香港地區,有著潮州人、海陸豐人、本地人、鶴佬籍等族群舉辦盂蘭勝會。若以族群分類來看,即使是同一個宗教節日,不同族群的著眼點、儀式已是截然不同,當中而潮籍盂蘭勝會最廣為人熟悉。「潮籍盂蘭勝會」固然是指由潮籍人士籌備,在儀式上,拜祭潮籍神明,如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等。由香港開埠起,潮州僑民在香港地區舉辦盂蘭勝會的數目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根2014年全港118個盂蘭勝會中,有56個是潮籍盂蘭勝會,潮籍盂蘭勝會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盂蘭勝會主要由民間團體組織而成,是一種非政府主導的宗教節日活動。與此同時,香港潮屬社團及九龍東潮人聯會等民間團體爭取盂蘭勝會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背景下,潮僑移居到香港的歷史背景,是由於戰亂、政局不穩等問題。

1950年代中國政府為打破美國因朝鮮戰爭而實施的貿易禁運,利用香港作為通向世界的窗口,同時也是潮州人離鄉的跳板。學者田仲一成指出從開埠到戰後新中國成立,不斷有潮州人遷徙到香港,並且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分界線,把他們分為「舊潮僑」和「新潮僑」。二戰前潮人盂蘭勝會主要限於南北行地區,二戰後潮人盂蘭勝會的地點擴大,不少新潮僑從事商業,於是一些盂蘭勝會集合在商業地區。 即使潮僑遷移到香港,他們也沒有放棄本來籍貫文化的習俗,反而在香港各區組織慶祝活動。

中國一則民間笑話—「信耶穌得水牛」,原句是「信耶穌得永生」,當中「永生」一詞被混淆成「水牛」,反而更吸引以農耕為生的農民,認為「水牛」較「永生」重要。這個民間故事充滿哲理,不同族群的人對於宗教有不同需要和期望。而在1950至1970年代,潮僑數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政局不穩而遞增的情況下,與此同時,港英政府的「間接管治」為華人組織盂蘭勝會提供空間。盂蘭勝會作為宗教儀式,有著超度孤魂、淨化社區的作用。這種宗教節日上的功能,背後有著一套社區族群倫理。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