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書評 -- 極權社會的希望

Kyle0522
2022年12月10日
1984- 極權社會的希望
希望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可以南轅北轍。但我們一定同意的是,這是個積極、正面的概念。不用深究,我們也可以清楚知道,希望是一種動力,是一種想象未來的能力,也決定了我們意志力的強弱。1984這本書描述了一個極權社會,有著明確的階級制度,嚴苛的律法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控制不是單單在行為上,更是在思想上。無論是每星期幾次的共同仇敵活動,還是一起觀賞戰俘被處決的慶典,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完全集權中央的社會。即便是崇尚法家的秦朝,還是以暴制暴的元朝,也未曾對人們達到完全的思想控制。在一個連家裡都有攝像頭的地方,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希望?
心靈的自由是什麼?可以是擁有自由的意志。可是心靈可以是完全自由嗎?要是完全自由為什麼我們會受他人看法影響?為什麼知道有些事可以做可以想,有些卻不可以?在書中,心靈的自由更多是和記憶相關。因為有了記憶,男主角有了自我,能分辨對錯。他清楚知道大洋邦政府不斷篡改歷史,也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被雙重思想、慣性打敗,明明昨天大家認為盟友是A國,明天卻一起討伐A國。他不斷提醒自己只要感到矛盾,這事情就可以是錯的。比起相信權威,他更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批判能力。
然而,大洋邦政府想消除的,就是心靈的自我。在書的最後,溫斯頓被思想警察拘捕,接受嚴刑拷問。施虐者要做到的不是他的服從,而是更深一層的再造、由內而外的再造。溫斯頓以為政府需要他記住的是1+1=5,在不斷遭受電擊後,他才發現“不知道”才是正確答案。政府不單要他嘴上、身體上的服從,更要他擁戴政府並為之瘋狂。
整本書中,大洋邦政府致力於限制人們的思想自由。他們發明了新語、不斷出版越來越少字的字典。他們不再需要文學,不需要當中華麗動人的辭藻,想象不再是人們快樂的來源。字典中也不再有抽象如自由、心靈等詞彙,形容詞也日漸單一。不單如此,他們更重新定義了傳統概念。婚姻再不以愛為前提。婚姻只是為了“製造”下一代,為社會提供生產力。人們不再因性感到原始的快樂,他們排斥性,認為這是罪惡,社會教曉了他們意志力能夠戰勝原始慾望。家再不是人們的避風港,人們再不認為家人存在無可替代,他們唯一的親人是老大哥,於是兒子無時無刻看著父親的言行,出賣父親,為的只是在報紙上被誇讚小英雄。
支持溫斯頓的一直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即便身陷囹圄,他也對自己相信的深信不疑。即便因為酷刑認同了這個政權,他仍未覺得自己失去了自我。他認同的是他無法改變現狀的現實,並不是這個政權的合理性。然而,每個人都有弱點。政權找出了他的弱點,讓他出賣了愛人,從此之後他沒了原則,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最後任人擺佈,真心順從並擁戴這個政府。
故事沉重,內容高潮迭起。上一刻主角還有希望,下一刻希望便被摧毀。政府不在男主角失去自我後立即處決他,而是讓他苟存十多二十年。那二十年中,男主角不再被監控,衣食無憂,甚至能和女主角見面。然而,他自由了嗎?沒有了希望、慾望、自我,自由了嗎?
© 本文由作者【Kyle0522】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