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記是香港電影的明日?
早前一上映就掀起全城熱潮的港產(合拍)片—《明日戰記》最近在大型串流平台再次盛大上映,讓一眾早前錯過入戲院觀看的觀眾得以安坐家中欣賞,當中更可能不乏想再次回味的影迷。而隨住今次能收看的觀眾量大增,接踵而來的是更大規模的討論,甚至是批評,明日戰記的誕生是令港產片再次大放異彩添的契機,抑或只是人們常說「港產片已死」的又一例證?
先說一下自己的觀後感,老實講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是幾享受的,尤其是見到熟悉的香港演員在充滿CG特效的場景中出現,少了一份「來佬味」,非常貼地。自問不諳分析電腦特效的優劣,分辨好與不好的因素單純是特效有沒有明顯的穿崩鏡頭,在明日戰記中我看不到就是了,或者是我功力尚淺。
相信很多人對明日戰記特效的評價普遍都是正面的,畢竟電影的最大賣點就是標榜香港電影史上首部CG特效大片,幾億元港幣製作,光是聽到個頭銜都直呼不得了。特效來說真的應該沒有什麼能夠挑剔的了,你說硬要與荷里活的十億元製作比,別人是美金,就仍然有距離,但這略顯吹毛求疵。
說到電影不足的部份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就已經馬上摩拳擦掌。當中最令人詬病的一定是故事劇情的推進和結尾,因為很明顯看得出公式的存在:地球末日,人類艱難苟活,有外星生物襲擊地球,消滅怪獸,拯救地球,完,可能我講得太過簡單,整體而言有種「到喉唔到肺」的感覺,以為高潮就快出現,誰不知高潮即結尾,當日與我一同觀看的朋友當堂「吓了一聲。」沒錯,明日戰記的演員陣容非常耀眼,主角均是縱橫影壇的老戲骨,照理應不是觀眾們能夠批評的部份,某一兩位演員的戲份更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甚至找其他卡士小一點的也毫不違和,或許是情節的關係,導致再好的演員也沒辦法扭轉劇情先天性不足的劣勢。另外一個令人費解的是電影對白略嫌尷尬,例子我就不詳述,而且演員讀對白時的語氣非常詭異且乏味,你說是機械人稿讀也不為過,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電影本身主要是面向大陸市場,對白聽起上來帶點生硬,完全不像是正常以地道廣東話為母語溝通的情形。
即使明日戰記充滿負面批評,但仍然無可否認明日戰記為港產片的製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嘗試,坦白講未看明日戰記前你同我講有套香港有份投資的CG特效動作科幻片,我可能會問你「瞓醒未」。近年可謂是凡事都掀起一股本土潮,音樂要支持廣東歌,電影要支持本地製作,而廣東歌與港產片近年在香港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而我亦相信廣大市民仍然會期待能夠看到和聽到未來更多不一樣的香港製造。
© 本文由作者【CDwithJJ】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