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箍還是橡皮筋?—論現今社會的忠孝之道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11月18日
「忠孝」不是一個純粹古代的概念,只是我們常是在書本上、課堂上聽到了「忠孝」的概念和例子。甚麼是「忠」?甚麼是「孝」?翻開書本,不難發現書中的不少例子說明仁義道德,並例舉了不少歷史上賢才智者。單是一個「仁」字,已經是相當複雜的概念。凡對儒家思想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道孔子儒學的核心價值離不開「仁」。但是「仁」又是一個甚麼的概念呢?相信不少學子都讀過《論語》,而且多半是似懂非懂。也許不用背誦過份艱澀的句子,用更通俗和在地的角度思考,也許可以更易理解「忠」和「孝」。
在傳統的孝道中可以找到人性的基礎和根本,「孝」甚至發展成為華人文化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思想。孝悌,中國傳統的重要道德規範之一。「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令人們對孝道的看法有所改變。在社會結構的轉改下,傳統的大家族變成城市中一個又一個核心家庭,血脈和家庭的重要性降低了。與此同時,在歷史的發展中「忠孝」,出現政治化、工具化等問題,使人感到「孝」已經變質了。時至今天,大眾對孝的意義已是一知半解,何為「封建」或「人性」的孝,所以與其說現代人揚棄孝道,倒不如說他們不懂何為「孝」。談及「孝」,就可以說它是為「仁」的根本,也是人倫的基礎。「孝」也,可以說是家庭倫理之間的基礎,推而廣之可以說是教育和社交的起點。簡而言之,孝可以是普世價值。之社交的起點。簡而言之,孝可以
中國古代有不少關於孝德和悌德的故事,如緹縈上書給漢文帝,訴說肉刑殘酷不仁,犯人四肢被毀,再沒有機會改過自新。她懇求文帝讓她到官府當奴婢,以贖父親的刑罪,使父親可將功贖罪。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所感動,下旨從此廢除肉刑。又如周朝閔子騫,他母親早逝,父親很快便續娶繼母。繼母生了兩個兒子,從此薄待子騫。後來父親見到兒子受後母虐待。父 親怒而休妻,子騫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便跪地求父,不要受兩個弟弟都會失去母愛而受苦。子騫的孝心感動了後母, 從此痛改前非,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要理解儒家思想,可以先從「孝」的概念入手,「孝」較「仁」的意思容易理解。所謂的孝道與我們生活非常密切,你可以說孔孟之說在現代社會已經是形同虛設,但至少「孝」就是現今社會中不可劃缺的一部分。血脈和親情構成了社會的最基本單位,自古以來,五倫之說成為華人社群中一個重要元素,人倫血緣的關係是一個同心圓,由「父子」這一倫為核心擴展開去,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由孔子到孟子,他們都指出了「孝」的概念就是仁的具體表現。正如孟子在〈盡心〉中說:「親親,仁也」,也在〈離宴〉上指出「仁之實,事親是也」。自古以來,孝悌者為人推崇,而被人直比為「堯舜之道」和「仁」。而被人直比為「堯舜之道」和「孝」不是甚麼高深的學問,簡單如在家中身體力行孝順父母都是實踐的不二法門。而其實,「孝」的概念可分為「孝順」、「孝敬」、「孝養」、「孝承」等。孝一字可以是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也可以是對父母的肯定並且尊重父母的說話,還有在合理的情況下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以上的概念在現今社會中,不少人會挑戰當中的邏輯和念頭。現今社會著重獨立和自由意志,尤其青少年群體不太願意被到規範、管束。而部份家長所實施的威權管教更是被人嫌棄,過份的威權和過份要求孩子孝順只會本末倒置,現代與古代的「忠孝」最大的差異在於彈性,現代的家長應該要放手給孩子。正如孟子所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惻隱之心與「忠孝」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孩子見父母多了皺紋和白髮,有誰不會戚戚然呢?所謂的忠孝之道用不上一板一眼地管束,倒不如只作提點者的角色,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效果反而更好。同樣地,「孝」並不是盲目地服順父母的想法,當他們的行為和想法有所偏差時,就應該主動規勸,不可以盲從父母,避止「盲孝」。當
談論過「孝」在現今社會的可能性外,孝的精神一直以來都被異化、混淆。提及「孝」,就不可以忽略「忠」。「孝」最被爭議的當然是它是否專制主義下的產物。這些爭議看似與現今的「忠孝」價值觀風馬牛不相及,但偏偏可以看到當代人的價值取向,繼而了解「忠孝」是甚麼的一回事。儒家講仁愛,講的次第之愛、等差之愛。仁愛從親情中出發。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推廣開來就會敬愛上級,而敬愛上級,就是盡忠竭力,在古化中就是臣子就不會造反。由此,「孝」就是令到社會達到穩定有序的第一步,最終的目標就是國泰民安。
一直以來,反對「忠孝」者,正是指出「忠孝」之道往往被人過份利用。他們反對由漢朝開始的封建統治者以「移孝作忠」的方法滿足自己的統治,有時更會出現專制的問題。其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賢者都把事父母和事君的界線,是劃分得很清楚的。「忠孝」被工具化固然是不應該,更不可鞏固政權的工具。由漢代開始,提倡以孝治天下,孝道說會理所當然地政治化,同時孝道義務變得絕對化和僵化,被人垢病。這裡的「孝」充滿了異化的過程,「孝」必然牽動了家長和家長式管治的概念。「忠孝」之間的界線慢慢不清晰,「忠」一字變成事君的專有名詞。而忠的概念與孝混同起來,臣子成為奴才,孝道雖然不會助長專制,但把父子的孝道放到君臣的忠實關係上,就令人卻步有心人。《論語》中的〈學而篇〉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欺。」「忠孝」是如此難懂嗎?用陽明心學中的體驗之知來比喻,就是每個人都有行孝的能力,也就是實踐「仁」的根本。從家庭的孝悌之道做起,才有可能具體實踐「仁」。
「忠孝」是否必須與一切外來的力量分開呢?其實,言「孝治」的本質是好,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仁德者就如《論語》中的句子一般,「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世。」這種從行孝擴充到盡忠,由家庭血脈伸延到社會上,其本質是好的。
現今社會的忠孝之道到底是好是壞,如果單是靠研究文字,當然是不恰當。「忠孝」在現今社會中是金剛箍還是橡皮筋呢?「忠孝」的本質是好,但也要看使用的人。你會把「忠孝」成為與人相處的態度,但是限制別人的工具,也全依靠自己。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簡言之,就是孝敬父母、尊重愛護兄弟姐妹,是現今社會中簡單而美好的行為,是人人皆可達到。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