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創淺談:勿怪客人選擇

蝕

2022年11月3日

Cover image

近幾年,台灣積極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仍有不少民眾認為這是把民眾當盤子,把大眾常見元素加上「文創」兩字炒高。亦或者根本就是學生勞作拍賣,沒什麼品質、或替代性過高、大同小異,九成都是打水瓢。

去文創市集擺攤,除了少數有打響品牌,基本上只是看著一個一個人經過攤子面前,時間一久,就會覺得無聊,開始滑手機。賣吃喝還好一些,食物、飲料是必須品,畢竟人會口渴、人會餓。一般人經過文創市集頂多去拍照、打卡或者去那邊放鬆、散步。

而擺攤回來的人們,總是有過多的抱怨,不外乎是一些:

「沒人了解創意,創意是無價的,我這樣賣已經便宜了好嗎?」

「沒錢別酸說東西賣太貴好嗎?」

「你根本不知道背後付出多少,尊重很難嗎?」

或許創意無價,創意真的無價,沒有到客人的手裡等同於沒有價值。精神主義無法兌現現金,無法外銷,就是自娛自樂。你可以選擇擺攤,但消費者也可以選擇要不要你的商品,在自由市場上是平等的,如果要商品賣出去,首先要放下創意無價思維,就算要打上「文創名號」頂多也只能以成本價貴五到十元,也許有人會說我是慣老闆,想把價格壓低,但現在來說也只好這樣,文創在台灣已經冠上臭名號了。而且你要得到應有的尊重,難道你有離開你的攤位去支持別家產品嗎?或許有,但可能不多。

「貴」是最核心的問題。

「仿冒一堆日、韓、美風格,還賣的比外國貴。」

「沒有創意。」

「類似的東西,這邊可以賣好幾百甚至千,品質還不一定比較好。」

「手作的溫度喔,呵呵,我選擇機器的溫度。」

「文創是有錢人在玩的啦~」

「雖然是很有創意啦,但不精緻,圖案也沒什麼。」

「做文創的都擺出高傲態度,不太想買。」

「沒什麼驚喜可言。」

「詢問價錢就被公審了。」

「有創意沒融合文化,不知道文化底蘊在哪?」

雖然我打這些有點過頭,甚至可能冒犯這些創作者,但我知道一個創意具象化或者數位化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為什麼日韓美商品容易外銷國外?因為我們感受得到他們的精神價值,而我去文創市集也不過短短一眨眼時間。而中國大陸做的起來是他們人口大,台灣市場畢竟太小。

如何感受精神?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用錄影創作過程,但是需要剪片,並非一股腦全都上傳,而是截點細節或高技巧的畫面,縮圖必須呈現質感,或者讓消費者一看就能辨認的具象。

如果是擺攤必須做奪眼球事,打折、跟客人玩遊戲、限時優惠搶購、季節性售出、抽獎有時可以利用知名人物(亦指公共財)適時搭配商品、簡易DIY,你要讓你的客人物超所值。

 

 

© 本文由作者【】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