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收穫?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11月2日

Cover image

蘇軾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此句正點明了為人做事應當如此,處世做事的過程應有堅如磐石的意志。從小到大,老師要我們背誦不少警世名言、人生道理,說好聽一點就是為了啟發我們的小腦袋,直白一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取高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連三歲幼童都懂的道理,但是書本上的道理並非如數學科的畢氏定理般準確無誤,做事猶如種植果樹,果實大與小,誰能保證。種植的過程中往往存在這些未知之數,令我們的人生充滿了一次次的冀盼、失望,再冀望、再失望,間中偶有收穫。一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從口中說出來像有道理,揉揉眼睛卻見原來是「人非堯舜,誰能盡善」。原來人們無法掌握大自然的盛衰,也無法控制果實的枯榮。

我在認識到世間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中成長,也漸漸覺得自己比想像中平庸。我把記憶的碎片拼湊過來,腦海中播放著對「收穫」有所體會的回憶—我的中學時代。

作為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大家都悉心栽種果樹—學業,為求有著纍纍果實的收穫。而我資質平庸,非狀元及第之所,所以平素持堅毅的學習態度。然而,全力注灌換來的卻是枯枝,教人一陣惘然,一陣焦急。

中六的最後一次校內考試,在一次考試中,我坐在試場中央,凝神注視試卷內的問題,心底裡一直想著成果,盼望取得高分。我一直認為只要不斷地努力墾殖,才能種出那碩實的果實。於是我雙眸拼命地盯著試卷內的問題,心底裡一直想著「成果」,盼望取得高分。我一直認為只要不斷地努力墾殖,才能種出那碩實的果實。我全神貫注,緊張得臉上掠過了黃豆般大小的汗珠,眉頭緊鎖,生怕出了亂子。我努力作答試卷上的題目,努力地開闢自己的天地和未來,信總有一天成果會破土而出。

然而,事實往往沒有這般如意。考試時間過了將近一半,我開始沉不住氣。試卷上盡是陌生的試題,我驚惶得全身發熱,汗珠不住流下。試場內,有一群考生,以及一眾筆桿正在揮動,只有我一個呆若木雞。我迷茫過後,嘗試平復心情,理順每寸已繃緊的皮膚。深深吸了口氣,定過神來,繼續埋頭於紙海中。

我怔怔地想起自己是多麼的自大,常常自視過高,認為只要努力,必有成果,便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摘下高分。我努力作答,把筆端上的墨水用力擠於紙上,希望為我的未來填滿色彩。我暗地裏咕嘀:寫多一個字,就是多一個機會。手寫過不停,距離完卷之時卻愈來愈近。我扭盡六壬把肚內的墨水都擠出來,卻仍然無力挽回。

鈴鈴鈴...鈴鈴鈴...

考試結束的鐘聲響起,聲音在廣闊的試場內迴盪,餘音嫋嫋,縈繞於耳。我頓時回想自己一直努力多時,在溫習時、在考試時,也盡力開墾那一片天地。成果可換不到,卻換到了一次又一次努力墾殖的過程和經歷。案上的試卷霍然間有如一塊明鏡,反映著我的努力。原來努力的過程已是最重要的成果。

成長不等於成功,成長卻是在於認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平凡。既然已經努力過,那麼至少可「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驀然間,我說不上如小說主角般醍醐灌頂,但也依稀乍覺今是而昨非。「心盲無明」是一句中學中文作文堂上愛用的語句,感覺意境很高,但老師的評語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執著成功,重視收穫,卻令人盲目不已。滿足不到期望的結果,在努力墾殖的一片田野上,只有沮喪、失望、消極和絕望的負面情緒破土而出。最後,執著幻化成黑洞把自己狠狠地吞噬。今季果樹的果實雖然是失守了,但是無須耿耿於懷的執著手上的枯枝。

紅輪西沉,彤雲滿天。考試結束後,我走出試場,抬頭看著雀鳥於須臾之間消失於蒼穹盡處,胸口一股悶氣無法吐出,心中若有所思。旁的同學打開封面印有「應試技巧」的小冊子,他翻到「作文名言」的那一頁,只見原來第一句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