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恩師的10堂課—我的路》(下)

18

18

2022年10月23日

Cover image

第六課書是關於「死」。

「人要學習放下,因為人的老我、人的成見和內裡的恐懼,叫人不敢冒險。」

余秋雨在《文學》一書中曾說:「中國文化的組成,除了一堆堆的文字外,亦靠著一排排的腳印。」

人是慣性的動物?一旦習慣了某樣事物,便不願作出改變?有人說,老人家很固執,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也因此,常與後輩起衝突。

習慣會讓人產生安心的感覺。例如找朋友,都找些相熟的。而書中所說的放下,是指要離開安舒區嗎?

是的,人總有改變的時候。書中提及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時,先要給自己肯定。人安定下來,就可鼓起勇氣進入陌生的領域,這亦是一個成長的歷程。

以工作作為例子,若然能擁有一份固定的工作當然不錯。當工作到了某個階段,你或許會思考自己的工作表現,甚至對於工作的滿意度。自己從事的工作是否能一展抱負?若然感到迷惘時,或許要冒險一趟!這裡所指的冒險不一定是指創業,可以是轉換一個新的工作環境。

 

第七課書是關於「道」。

「一個人要有深度,都不能脫離文字的餵養。」

書中引用不少著作的名句,例如Hans Burki,Eugene Peterson,Marva Dawn等等,可見作者喜愛閱讀,並從中吸收不少的養份。

有空多閱讀已是老生常談,而閱讀帶來的收穫更是親身經歷才會明白。當你讀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之時,相信你已領會了。

 

來到第八課--「承」。

「新世代年青人很多缺乏歷史感,不把先賢先鋒放在心裡。」

書中提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等作品,作者巴不得囫圇吞棗。看過作者的描述後,你又想一讀究竟嗎?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及《紅樓夢》,你又讀過嗎?

 

第九課--「傳」。

「人的生命有如一個過濾器,可以將淨化了的物質釋放出來。」

這裡說的過濾是指吸收資訊過後,再加以思考,然後再記錄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指的傳,除了知識上的傳遞,更多的是指愛意的傳遞。作者曾多次走訪四川災區,在此地,他體會到不是他可以做甚麼。2008年,一位男子失去了他的至愛。這是一件多麼悲痛的事!作者遇見了這位男子,給予他一個擁抱。相信這一個舉動,對那名男子帶來很大的力量。一個簡單的擁抱,代表了作者對這名男子的關心。這名男子更把作者當成父親,成為他活下來的動力。他更對作者說:「你一定要再回來探我!」這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真實故事。總覺得這類型的故事應該被記錄下來,因為很值得世人學習。不論是作者的關愛,抑或是那名男子的堅強。

 

最後一課--「行」。

「一個未經反省的生命不值得活;但只思而不行的人,是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裏。」

這裡所指的大概就是反省再反省。另外,這裡的「行」亦指「同行」,珍惜同行的人。以前從不發現身邊的人的重要性,總覺得這些人會一直在身邊。其實,若然你沒有好好珍惜他們,他們便會悄悄離你而去。

 

在讀這本書時,發現很多內容也很值得分享。以上為書中小部分的節錄,一旦仔細閱讀此書,定會有不少得著。感謝作者創作如此用心的作品!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