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恩師的10堂課—我的路》(上)

18
2022年10月22日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書中內容是作者的真實經歷,作者蔡元雲先生把與恩師同行的體驗和領悟,總結成十個字。每一個字則成為一堂書的核心思想,亦是書本的名稱所示的「十堂課」。
第一堂課的主題是「知」。
書中這樣說道:「知道自己不知,原來是生命成長的一個重要起點。」
在讀書時期,老師總是會傳授知識給我們。當老師傳授一些已有知識給我們,我們總是會感到沉悶。當老師傳授一些艱深的知識時,我們又會感到吃力。原來,這個學習過程就是成長。知道自己的知識有限,所以更加要努力、虛心學習。
從嬰兒時期,我們便不間斷地學習。我們學習進食、爬行、如廁……。人生總是有不同的課題在等著我們。當情緒激動時,我們要學習冷靜。當面對新挑戰時,我們要學習接受。
第二堂課是關於「遇」。
書中是這樣說的:「中國人說知遇之恩是指人生中遇上一個認識你,給你肯定、發掘你潛能的恩師,他們能引領你走上一條更豐盛的人生路。」
只是,恩師該從哪裡尋找呢?猶記得我初出茅廬時,遇過一位上司。我做事笨拙,常被這位上司責罵,遭受不少冷言冷語。他對我說:「我付工資給你,並不是讓你來學習的,為什麼你的工作表現就像一名實習生呢?」聽到這番說話,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我曾經催眠自己,這是工資的一部分,要忍耐。是的,我承認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我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被針對。仿佛我做甚麼也是錯的,就是當你討厭一個人,那個人連呼吸也是有罪的。
這時,我不禁想起一番話:「對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罵你的也不一定是壞人。」這是一番值得思考的話。所以那位上司並不是壞人?他罵我其實也只是想推動我前進?我還未找到答案,但可以確認的是,他並不是給我肯定的恩師。
轉眼來到第三課,主題是「尋」。以下節錄書中比較深刻的一段話:「人害怕赤裸裸的面對別人,即使是自己的至親,也不敢將自己的生命敞開。」不知道你是否常常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藏起來?當你把自己的經歷一一坦露出來,你將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有時候,有些話不知該如何開口。有些話說出來,怕傷害到人。這時候,我們又是否應該把該說的話好好包裝好,然後再表達出來?對於我這種不太會說話的人,實在不容易。
下一課的主題是「根」。
「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愈久,愈感覺到人最需要的是一份真摯的愛,有了這份愛,才能活得有深度,活得有耐力。」
愛可以是家人之間的愛,也可以是情人之間的愛,以及朋友之間的愛。書中還提及與造物者之間的愛。人間有情,你有真實的體會嗎?在不久前,我在工作間遇見了一位很熱心的朋友,他很善良,經常給我送上禮物。一開始,我感到很不知所措。因為我們相識的時間很短,還未建立很深的感情。後來,我們常常聯絡,才發現我們原來很投契,很多共同話題。我記得他對我說:「我是對你好的人。」這讓我感到萬分窩心。
就是因為身邊有愛自己的人以及自己愛的人,人在面對難關時,才能撐起來吧。也是為了不讓自己在乎的人失落。也因此,與這樣互相之間有愛的人在一起時,時間變得有意義。
來到第五課,主題是「靜」。
「人很需要靜,因為惟有靜,才能保有清澈的心看清這個世界。」
安靜時,只剩下自己。與自己來一場心靈對話,會是怎樣呢?原來,與自己相處是很重要的。由於都市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以至我們在思想上容易變得疲乏。而人在安靜的環境下,腦部可自行修復認知系統,減低壓力。關於「METIME」的好處,上網搜索一下便不難發現。
在安靜中,我們能沈澱一天的感受,不論好壞。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