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俠:無家日》影評:英雄的犧牲與救贖

極光
2022年8月16日
《蜘蛛俠:無家日》上映於2021年,為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英雄電影,《蜘蛛俠:XX日》三部曲的最終回,由強.華茲(Jon Watts)執導。
劇情承繼上集結尾,神秘客與號角日報聯手,以致彼得.帕克(Peter Parker)身為蜘蛛俠的真實身分曝光,再無法回到平凡生活,遊走於兩個身份,甚至連累MJ及奈德(Ned)無法公平投考麻省理工大學。因此,彼得向奇異博士尋求協助,結果卻意外打開多元宇宙的大門。
蜘蛛俠是漫威漫畫最廣為人知而且在商業化上取得極大成功的超級英雄之一,身為漫威的紅牌角色與公司的象徵性人物,由於過去因漫威的財政狀況,輾轉間其電影發行版權落在索尼影業手中。
經多番協商,終於索尼影業與漫威於2017年,合作推出《蜘蛛人:返校日》,結合超級英雄與校園兩種類型,為蜘蛛俠這位從社區崛起的平民英雄做出重新的詮釋。
《蜘蛛俠:無家日》中,漫威給影迷最大的驚喜,當然是「三代同堂」。同時,亦為漫威電影宇宙奠下了「多元宇宙」的基礎,以簡單易明的方式解釋何謂「多元宇宙」。
筆者一直在說漫威在嘗試實驗性的英雄塑造,重新演繹過去荷里活對於英雄的想像,包括:以前提及過《尚氣》呈現的東方英雄觀念、《永恆族》的史詩式多元英雄想像等。
今次電影中,漫威打破了傳統既有「反派必須死」的橋段,反而探討「救贖與犧牲」的概念,有別於過去承襲荷馬筆下,映射個人意志的自由精神,建立個人功績及成就個人歷史地位的英雄觀。
當然,能作這樣的實驗歸功於這次蜘蛛俠三部曲的根基,包括:貫徹蜘蛛俠的「好鄰居」及彼得是一個孩子的形象。在《無家日》中,彼得一再打斷奇異博士施展咒語,最終導致咒語失控,打開多元宇宙。
奇異博士無奈向彼得說:「經歷那麼多事情後,我始終忘記了你只是一個孩子」。
電影就以孩子視覺,合理化彼得的作為。即使看似並無顧全大局,但實際上是孩子的善良令他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個體。當然,這份「善良」亦歸根於梅姨「幫到一個人,就是幫到所有人」的價值觀影響彼得。
電影通篇以「善良」開展故事,以「每個人的值得擁有第二次機會」作為核心思想。
多個不同宇宙的反派角色進入漫威蜘蛛俠宇宙,包括:2002 年《蜘蛛人》、2004 年《蜘蛛人 2》、2007 年《蜘蛛人 3》、2012 年《蜘蛛人:驚奇再起》、2014 年《蜘蛛人驚奇再起 2:電光之戰》電影中的反派:「綠惡魔」、「八爪博士」、「沙人」、「蜥蜴人」、「電光人」,除了大賣商業情懷外,亦在探討「救贖與犧牲」這一命題。
由於「每個人的值得擁有第二次機會」,當彼得發現這些反派都是在臨死前傳送過來的,不忍心就這樣讓奇異博士送他們回去送死。於是與「反派」達成「協議」,決心靠著史達的科技力量研究出讓這些「反派」恢復「正常」的方法,給予他們第二次機會,希望打破奇異博士所提出的「宿命」,展開一連串的互動。
當然,最終貫徹英雄電影套路,英雄的選擇總會帶來犧牲,成為全片最殘忍且讓人心痛的時刻,亦帶出蜘蛛俠電影的名句,「能力愈大,責任愈大」。
當然,彼得認為這種犧牲是沒有任何意義,但其他宇宙的蜘蛛俠作為救贖者出現,阻止彼得踏上他們過去的復仇之路,表明復仇無法帶來救贖。
由此開始,彼得打破之前一直所說的「他沒有責任拯救他人」。但因為「能力愈大,責任愈大」,只有他能救贖他們,於是犧牲變得有意義。這犧牲在於詮釋作為超級英雄的價值,不在於選擇,而在於如何面對殘酷及理解作為英雄的宿命。
電影高潮部分,「救贖」多番出現,包括:MJ跌下大樓,漫威蜘蛛俠來不及拯救,而由《驚奇再起》的蜘蛛俠拯救她,而彌補在他的宇宙中無法救回史黛西(Gwen Stacy)的遺憾;《蜘蛛俠三部曲》的蜘蛛俠阻止漫威蜘蛛俠殺死綠惡魔,以彌補他對復仇的遺憾,打破「反派必須死」的英雄想像。
三位蜘蛛俠最終「拯救」所有反派角色,而其實擁有第二次機會的不但是所有反派角色,亦是三位蜘蛛俠,各自撫平了作為英雄的傷痕及選擇帶來的遺憾。
作為涉世未深的彼得,難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宿命與面對殘酷的世界,所以《無家日》故意安排「三代同堂」,既是開展「平行宇宙」的漫威宇宙,同時亦合理化電影的「救贖與犧牲」主題。正是彼得的涉世未深,讓他容易產生同理心,體會其他人善良的部分,正如反派們都有他們人性的部分,並非全然邪惡。亦因為蜘蛛俠的「好鄰居」形象,所以拯救的不只是大局,而是每一個獨立個體,沒有誰應該要為大局犧牲,符合《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想法。
最終,彼得在蜘蛛俠與彼得間不再是遊走,而是理解兩者皆為其身份,需要的是共存。
當然,《蜘蛛俠:無家日》仍有不少值得吐嘈的位置,包括中後段過於營造「三代同堂」的商業情懷而衍少不少偏離主旨的橋段,但筆者認為《無家日》仍然是一部溫暖的作品。作為一部顯露漫威野心的電影,嘗試打破傳統超級英雄大作橋段的作品,仍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筆者亦期待漫威宇宙第四階段,最終呈現一個如何的宇宙觀。
© 本文由作者【極光】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