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奧運會時代:每個大國面子工程的代價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8月10日

Cover image

去年東京奧運會在一陣爭議聲中順利進行,在疫情和經濟壓力下,到底這些國家為什麼是堅持辦奧運呢?奧運會當然是一個全球體壇風雲人物比賽之盛事,但同時一直以來都是面子工程,正如北京奧運會積極塑造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2000年左右,中國政府尋求提升國際形象和地位的機會,而奧運會是實現目標的方式。從三個方面可發現中國的國際形象得到了加強和改變。中國政府在奧運會期間大力向外國人和世界推廣中國文化。奧運會的內容不僅集中在體育比賽,還包括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國政府的目標是提高國際知名度,進入一流強國的位置,傳播軟實力和文化正是最好的選擇。中國政府通過奧運會,以多種方式展示歷史文化和古代文化。 例如,奧運會的開幕式由張藝謀導演主持,展示了戲曲、水墨等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如何在尖端技術下呈現在國際舞台上。 國際奧委會(IOC)協調委員會主席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描述為「令人難忘」。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通過舉辦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和基礎設施的發展。 在北京奧運口號—「新北京」,他們樹立更加文明和國際化形象,建造了許多新的奧運場館,以鞏固他們在後工業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政府在城市建設、奧運場館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面投入巨資,如亞洲最大的北京南站、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此外,北京奧運會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中國在世界上的不良形象。

北京奧運會體現了高水平的體育精英和豐富的配套設施。 中國運動員隊在2008年奧運會獎牌榜上名列前茅,排名第一。 這結果代表著國家隊的發展和技術支持已經成熟。 美國和俄羅斯都是發達國家,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精英運動,並且一直在奧運會獎牌榜上佔據主導地位。 高水平的體育運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設施,比如科研團隊。 因此,從奧運獎牌榜的文化推廣、管理能力和顯著成效等方面,奧運比賽期間中國的國際形象可以得到積極提升。

雖然北京在奧運會期間提供了正面的國際形象,但從長遠來看,它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奧運會可以提供巨大的收入和許多職位,但這種經濟收入很難持續很長時間。北京奧運會後,中國社會面臨一個後奧運經濟問題。 從不同國家的例子中,大國舉辦奧運會對經濟實體的影響其實很小。中國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經濟發展和奧運設施的使用上。 在奧運會籌備期間,北京奧運會的成本已超過200億英鎊,包括基礎設施、體育設施和交通系統。 奧林匹克體育場耗資 2.5 億英鎊,耗費了大量資源,如鋼鐵。而在奧運會期間,開幕式、保安費、酒店設施等方面的支出數額巨大。這些投資換來後北京奧運會時代經濟增長放緩,同時新建奧運場館的使用率低。  2009年,當地足球俱樂部因價格高、維護成本高而無法租用北京國家體育場。 由於賽事數量不夠,體育場的國家投資回報需要30年左右。 此外,北京國家游泳中心的運營成本持續產生費用,但浪費了大量的水電資源,2011年虧損100萬美元。

也就是說,奧運會不是只關於體育,在遊戲結束後,管理和經濟才是真正要面對的事。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