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運動既想升學應該點樣揀?除咗讀體育仲有乜嘢選擇?

Owen@taekwondowen
2022年8月7日
喜歡運動的朋友,如果想要從學術方向發展,應該如何選擇?又是否只有體育老師一途值得考慮呢?如果你正在思考相關問題,或者身邊有朋友小朋友在面對相關決定,不妨可以先看一看這簡短分析,或許可以讓你想得更加多。
喜愛運動不等於喜愛教運動
是的,喜歡一件事,不一定喜歡教導別人,更有不少人因為自己太喜歡一樣運動,覺得不懂自己專長的運動的人其實很弱,不想教他們。所以即使自己專長做運動,卻不一定必然喜歡教導別人。
如果你自問自己沒有耐性去教人的話,特別是你即將會面對幾乎對你所專長的事完全不懂,是完。全。不。懂。你想到這一點便會火很大,那就真的不要考慮去成為教練,更不要說是老師了。
體育老師 VS 運動教練
事實上,這條題目幾乎是入讀體育學系的面試熱門題目,對你而言,又有甚麼分別呢?
最簡單明瞭的比較,體育老師是老師,工作的地方是學校;運動教練是教練,工作的地方是你所屬的運動場地。那有甚麼不同?試想想,即使同樣是足球比賽,學校校內的足球比賽和世界盃的足球比賽有甚麼分別?你或許便會知道大約的不同。
再說體育和運動本身的分別。體育,一般理解為Physic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種手段,那就是指以體能運動,或者體育競技項目,去作為教育的工具,在當中教授一些知識或理念,例如最簡單的,就是體能知識,如何維持健康等等,或說是透過球類運動,教授團體合作精神,堅持與毅力等等;運動則是Sport, Exercise都可以,很視乎你的目標與項目是甚麼,如果教授競技運動,例如球類,搏擊等等,一般都形容為Sport,而如果是主張健康為主,例如瑜珈,健身等等,則比較常用於Exercise。
對於升學的你,或許最直接需要考慮的是:你希望教授自己的專項,讓你自己的專長項目可以推廣得更多,發展得更遠更強;還是透過運動作為教育工具的一種,在學校的環境當中教授小朋友,讓他們成長?
就筆者最直接的一句評論,你到底想不想成為老師,在學校這個環境中工作?
運動教練以外的選擇?
就如上文所說,喜歡一種運動,不一定要成為教練。而即使在運動這項專業與行業當中,其實亦有其他位置可以發展。
運動管理:這一點非常值得提醒一下,特別在香港,運動管理的相關科目,更多時候偏向於「康樂管理」的類別,即是在一些運動設施或私人會所當中學習相關的營運方法,之所以有這類學科,是因為香港的會所實在很多很多,所以不乏工作機會。但現實當中,說到在體育運動相關的話,則卻是有一點差異。
而事實上,在香港對於運動管理當中,例如賽會管理或是球會管理等,工作機會卻可說是少之又少。不過,如果你是對於相關知識有興趣的話,卻十分值得進修一下,因為這些管理的知識甚至經驗,的確可以讓你在實務上省下不少力,走少很多冤枉路。
而運動管理相關的學科其實也可以很廣泛,例如學習如何營運甚至是營銷,不過卻不一定需要在「運動管理」的項目下學集,比如你也可以在「工商管理」科當中專以運動作為主題去研究,或者會獲得更多。
運動科學:運動科學本身是教練很需要的知識,但教練卻不一定有很深入的研究。而運動科學就是以科學手法研究運動,研究如何研究一項運動,或是提升運動表現等等。相關的知識需要大量的理科基礎,如果自問自己對於生物,物理等知識並沒有太多知識,甚至是難以駕馭的話,則必需要多加考慮。
運動心理學與哲學:這兩個學科在選科上並不常見,但是卻是值得稍為提及一下的類別。運動心理學的基礎來自心理學,不過更多時候是針對如何透過心理學的技巧提升教學的質素,更甚至是在比賽場上以簡潔有力的指示來發揮即場的表現,如果對此科目有興趣,或許可以考慮海外升學的途徑,以往老師就說過運動心理學最值得去學習的是德國,但前提是需要以德文學習,其他地方則包括英國,美國與澳洲。
而運動哲學本身則是在體育相關的大學學科裏經常難到不少學生的一個項目,但運動哲學本身卻能啟發不同的思考模式,比如運動本身如何可以改變以適合不同人,又或者如果創建新的運動項目,作為真的新的項目或者是一種訓練方法等等。除此以外,哲學的訓練本身就能讓人有更多的思考啟發,而且是眾多學科之首,是讓大學成為「大學」而與中小學有所不同的重要分別,所以如果本身想升學又沒有太大的頭緒,哲學也是一個可以作為大學學習的重要經歷。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動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