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應該和衷共濟?:談談東華醫院的功能和網絡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8月6日
香港早期華人的生活與東華醫院這四個字密不可分,從如何組織、社群團體,到把華人聯繫起來,「無依無靠」的華人之所以能夠互相依靠,東華醫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華人組織一向以來在香港屢見不鮮,早期華人最主要的組織就是以廟宇為主的民間街坊組織。太平山的文武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中上環華人活動的地方。東華醫院一直以來都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表面上,東華醫院只是一個濟醫施藥的團體,照顧華人的健康。但事實上,東華醫院是一個把華人聯繫在一起的組織,照顧華人在香港的需要。
東華醫院除了有作為醫院本身的功能,更多是發揮聯繫華人社群的功能。從早期香港華人人口分佈來看,自1843年後,中上環的土地及人口政策較為有系統,港英政府把華人遷移到太平山街一帶,把華人與洋人的生活地區分開,導致太平山街一帶人口大增,成為當時華人聚居的地區。在1850年代,香港華人人口大增,港英政府要開發港島新地帶以安置新移民。在香港開埠早期,香港社會是一個單身社會,華人男女比例有明顯分野,成人男性比女性更多。當時很多外地的男性勞動力來香港工作,在社會人口結構而言,並不是中國傳統的大家族為單位。
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就算各自的背景不同,他們普遍都需要拜神,透過信仰來支持離鄉的不安。所以,即使大部份來港華人都無親無故,都會利用廟宇來組織,如文武廟。以孟蘭活動為例,華人通過這些活動把周遭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在區域內的華人在金錢方面和人手方面都作出支持。就是藉著活動來維繫華人。華人在文武廟中的活動不僅僅是宗教層面,而且是華人群體主持公道、處理人際關係的特定場所,包括生意上的分歧。
換言之,港英政府由於係英國人主導,華人因語言障礙、不信任英國人等原因,選擇到「公所」,由華人領袖協助解決。按照籍貫劃分自行組織會館、姓氏的宗親會和行業工會,包括新安會館、鮮魚業行會、豬肉行等。文武廟的社會功能不難理解,扮演著非官方的團體。
一、東華醫院的背景和早期香港華人聚居
東華醫院的背景是中國華人,主要是中醫為主,由香港華人成立。創立的意義是不分藉貫、行業、血緣、地緣。在1869年,港英政府支持中醫院,因義祠事件,反映當時港英政府難以管理華人活動。
東華醫院不只是有利香港華人,而是對當時的港英政府亦有利於管治,所以當時的港督麥當勞也支持東華醫院成立。在英治時期早期,英國政府對於香港華人的管理並不重視,希望以華人管治華人,最典型的例子—對新界家族實行「間接管治」。與此同時,在1860年代,正是華人群體興盛的年代,當時華人精英起了關鍵作,可以支持和管理醫院。自東華醫院成立後,內部的結構清晰,倡建總理,由五位買辦、兩位南北行商人及米行、布行、金山行、英華書院等各一名成員組成。
二、東華醫院的功能
東華醫院的其中一個社會功能是慈善。醫治華人與慈善活動的本質相同,都是以幫助華人群體為目標。濟醫施藥是為最簡單直接的幫助。作為中醫醫院,東華醫院提供煎藥服務,為忙於工作而且又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華人提供服務。有趣的是,這種煎藥的服務看似簡單,其實東華醫院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照料了華人生活。
在東華醫院的云云服務中,提供的施棺贈殮服務對外來華人最為主要。因為早期香港大部份外來華人都是單身漢,他們一旦離世,並沒有家人可以在港為他們照料身後事。以殯儀作為支援華人最後一程的服務,提供靈寢室、棺木、遺體接送等服務,不至外來華人、單身華人客死異鄉而無人照料。而施棺贈殮服務自東華三院在1870年創立後就出現。當中的營運方式先以籌募活動、捐款方式令華人群體內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
東華醫院不是一個純粹以醫療為目標的醫院,它更是影響整個香港華人網絡。自香港開埠以來,外來華人因生意、逃難而到香港生活。他們對於港英政府的管治並不信任,包括仲裁系統和醫療機構。因此,華人群體自行組織非官方機構,尤其以廟宇為主的宗教活動,跨越血緣和地緣的界限。東華醫院就成為了華人醫療上和社會上的重要資源,一方面照料華人生活,另一方面透過慈善事業團結華人,達致和衷共濟。
參考資料:
- 收錄自《香港東華三院百年史略》,轉引丁新豹主編,《香港歷史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4年。
- 「東華三院殯儀基金」捐款計劃:https://www.tungwah.org.hk/fund-raising/funeral-fund-donation-scheme/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