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還是歷史?

Uncle Tom

Uncle Tom

2022年7月31日

工廈中的「再發現」
工廈中的「再發現」

當相同物件遇上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思考。這就是在土瓜灣的展覽[re:print]給我的感覺。

在網絡盛行的年代,「印嘢」是老土的行徑,亦是輕而易舉之事。「印嘢」嘛?PDF咪得囉!自行「印嘢」嘛?在電腦PS幾筆,再購買幾百蚊的printer即可在家辦到。出「印嘢」嘛?E-print或旺角中旅社隔離可以透過數碼印刷的方式幫到你。但在這之前,「印嘢」方法可以是五花八門。

木版雕刻、銅版雕刻、銅版蝕刻、石版蝕刻、活字、平版、凹版、凸版等詞彙,若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知悉詞彙與年份先後即可。但這些詞彙背後的實際操作與成品為何?這個展覽,嘗試透過所展示的19世紀-20世紀中期印刷品,給予參觀者一個可能的解答。

不是博物館,但這個展覽在策展上比本港有些擁博物館之名,行show room之實的私營博物館好。印刷工藝四字看起來內容不多,但鑽研後的連串故事,可以為策展者發掘出無限個「無底礦坑」。根據手上籌碼,包括空間、時間、收藏品數量,決定如何剪裁,考驗策展者的功力。當決定方向與篇幅後,如何借選材、排列、擺位去呈現故事,把故事說得清楚明白,但又不膚淺,亦是對策展者的考驗。

這個展覽對筆者來說是合格的。可以看出它透過3-4種印刷工藝把收藏品大致分類,再在分類中利用收藏品的排列呈現相同物品在不同時代的刻工與設計變化,向訴說參觀者工藝/歷史故事。

例如除了文字記錄,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是筆者研究19世紀故事的主要來源。展覽中亦有展出相關系列。這本新聞週刊中的版畫,在取得文字草稿後,再以人手雕刻印刷版後印成。在時間限制下,其線條仍清晰精細。也許參觀者在看見實物後,能感受到故人做事之迅速及手工之精巧。當然,從歷史故事的角度出發,策展者在這裏花了點心思,隱約地展示了戈登在蘇丹的故事。此君是誰?曾讀太平天國/孫文革命思想緣起的會考歷史或中史科的讀者相信絕不陌生。

展覽名為[re:print],據策展人所講,他們亦在策展過程找到更多過往未有想到的問題與答案,筆者亦有同感。無可否認,這只是一個超迷你展覽(2張枱、半幅牆,that’s all!)。但如果你本身對工藝或歷史有興趣及認識,這個展覽是個不容錯過的礦坑!

P.S. 在這個連正式博物館也不再研究,只在前人的研究所產生的文字中抽取及作簡化(即係吹!),然後用大量空間設計、所謂藝術、所謂高科技互動裝置去量產展覽,藉此獲得大量贊助/資助的年代,還有人肯花精力做研究,實屬難得。

==================================
re:print 印刷工藝展

日期:2022年7月10日 - 8月21日(逢星期二休息)
時間:11am - 7pm
地點:土瓜灣九龍城道90號安樂工業大廈A座9樓
主辦:夕拾 Jiksap、Morpheus Antique
==================================

 

 

 

 

© 本文由作者【Uncle To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