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科場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2年7月23日

Cover image

七月二十日有兩宗相映成趣的新聞,一宗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傳媒爭相訪問成績優異的考生,另一宗是一名中五男學生向就讀學校爭取權益。兩宗新聞合併閱讀,呈現當今香港教育的危機和契機。

 

公開試成績發佈,有人考取頂尖等第,傳媒三四十年來稱這干人等為「狀元」,今時日日為新時代高歌奮進,維護社會穩定的大眾傳媒竟沿用科舉制下的名稱,簡直冒天下之大不韙。除非傳媒認定當今有如科舉最盛的年代——即明清——文字獄、廠衛、纏足、凌遲、貪污瀆職等盛行,否則在思想上、文字上都不應有這種「封建殘餘」,本文稱傳媒筆下的「狀元」為「高分者」。

 

既然每年一考,江山代有才人出,自然有成績優異者,好像有些人老而不死,今年剛擺完大壽,又等來年拉攏人馬蝦腰慶賀。事情一年一度,歲歲相同,根本沒有新聞價值,君不見傳媒從不每年報道國家領導人生日?不見得考試放榜更值得讓公眾知悉。再看高分者的應答,更令後學懷疑人生。大部份高分者選讀醫科,加一兩名揀金融神科的,修讀其他的九牛一毛,情況每年類同,今年的高分者選醫科的理由竟有︰過往目睹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嚴峻,有病人在醫院急症室外露天處等候診症,心生不忍,決意從醫,緩解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問題;解剖青蛙時發現內裡心肺很美,對做手術產生興趣,立志學醫。香港坐擁世上一流的醫護人才,政府每年大灑金錢,應用於醫療之上,疫症是否嚴峻至不勝負荷,本來已值得討論,弄得醫院爆滿,病人風餐露宿,甚至失救致死,是人手不足所致?這些年來在醫院日夜拼搏的醫生不乏以往的高分者,仍遭抗疫巨輪輾壓,今日多摻幾個高分者進去,是否對症下藥?選讀醫科,果然還要學習診斷病症。

 

這樣對年僅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要求是否太高?也許,既然如此,社會也無謂把他們捧上半天,既說一場考試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又要把尚未培養判斷力的中學生塑造成天之驕子,精神分裂至此,連成人也顯然未辨讀書考試的意義何在,只在資訊汪洋中搜奇。在文憑試考取高分,未必代表聰穎過人,稍知考試內容不難得此評斷。中文科各卷經常指考生不能「推敲出題原意」,裁定他們不能獲取理想成績,指稱作文中某些引例難登大雅之堂,只採納一本正經、道貌岸然的;英文科題目未言明答案要呈完整句子、文法完全正確,卻原來有此要求,未達到者不予分數,部分題目又預期考生遵照題目所供例子的句式作答,同樣不言明要採同樣句式。每日俯首刨書七、八小時,擅於揣摩遊戲規則,才是考取佳績的必要條件。上文提及「狀元」稱謂不合時宜,若今日的考選方式如同寫八股文,寫八股文最佳者稱狀元,理固宜然,亦即當今鎂光燈前的高分者,不過是忍受殘酷體制的耐力者、八股文的上乘寫手,對他們思想的開化不抱寄望,才是社會恰當的對待。

 

傳媒同日報道另一位男學生的新聞,彷彿同場加映的戲碼,男生以往有性別障礙,認為留長髮才令他感舒適,校方以學生頭髮宜清潔整齊為理由,指令男生剪短頭髮,這與大眾成見一致,就是男生蓄短髮「正常不過」,但是否「合理不過」,則未必多慮。男生只針對「清潔整齊」一點,稱男生留長髮仍可清潔整齊,質疑校方做法構成性別歧視,要求平機會介入。事件未有定案,目前為止,足見男生敢於據理力爭,並非唯命是從,甘作小老頭;也非為反而反,只是叛逆作祟的中二病。

 

削平和倒模是香港教育體制的日常作業(孽),聽命搵真銀會獲得獎勵,在未完熟的心智上鍍上厚重的金箔,或許這已不是甚麼教育的危機,而是大眾司空見慣,令人甘於認命的現實。同時有些未必處處發聲,不招注意的學生,書窗內外,仍然特立獨行。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