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的迷思

Lin Jourge
2022年7月23日
相信你一定看過類似的言論:
賈伯斯輟學創造了蘋果,
扎克伯格輟學創造了臉書,
比爾蓋茲輟學創辦了微軟。
因此從中得到了一個結論,輟學不是壞事,甚至能讓自己做出一件大事。但這樣的推論真的是對的嗎?台灣每年有數千人輟學,這些人真的都成了企業家嗎?另一種更常見的例子出現在名人自傳,或是一些成功學的書籍中,不斷的強調必須勤奮,必須大膽,勇於嘗試。但這樣就真的能夠成功嗎?你身邊是否有很多人照著去做,卻反而賠光了身家,從此翻不了身呢?
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來自於今天要談到的“幸存者偏差”。這理論最早是於第二次事件大戰時提出,當時科學家發現戰爭中安全返航的轟炸機,都是機翼被擊中,而引擎卻毫髮無傷,而提出應該加強機翼防護,因為子彈比較容易打在機翼上。
但真相卻是,引擎中彈的飛機根本飛不回來,而機翼即使受損,也不影響整體的運作,因此真正該加強的是引擎的防護,而非機翼。發現這個真相的同時,提出了倖存者偏差的理論。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由於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更容易看到成功、並且下意識忽略掉那些失敗的案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過濾後的案例,它反映的並不是真實世界。使人大大高估了成功的機率,得到錯誤的結論。
而這也被運用在很多的話術甚至媒體之中,引導著我們的想法。就如一開始舉的輟學的例子,或是網路上的一些投資、心靈成長、成功學課程、甚至一些業務推銷上。
以投資為例,有些人說基本面重要,有些人說技術面重要,有些人說主力進出重要,有些人則說什麼都不重要看趨勢就好。好像每種方法都有人使用並且成功,但自己照著做卻反而完全無效,甚至賠得比賺的多。
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
1.這就是詐騙,如何識別詐騙可以觀看之前的影片/文章,今天就不多做敘述。
2.就是今天的主題,你中了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在第二種情況下,可以照著下面三個步驟,幫你跳出現在的狀態,看見更全面的事件。
1.反向思考,尋找反例。
當你帶著墨鏡,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黑色的,同樣的當你覺得某個方法一定會成功,你就會陷入個人的偏見而無法客觀的去思考,這時就試著從反例中找答案吧!
是否有人不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功?
是否有人用了這樣的方法卻是失敗的?
從中去確認這個想法的因果關係是否正確。就如很多企業家都曾經輟學,但是否有人不輟學也能成功,甚至輟學後更失敗的例子。那這樣的推理真的正確嗎?
2.拆解數據,正確比較。
比起好好讀書最後成功的故事,曾經輟學最後卻創辦公司的故事所造成的反差,會更容易讓人留下印象,激勵人心。也因此使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推論。這時可以試著用數據來幫助你判斷。
同樣的以輟學為例,輟學創業成功與輟學創業失敗,哪種案例比較多,那跟不輟學的人相比又是如何。若數據的結果與你所想的相反,那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要素搭配,甚至其他的因素才是主因,但卻被我們忽略了。
3.深入觀察,找出關鍵因素。
人們總是會想找到成功路上的捷徑,想找到一個讓自己百分之百成功的聖杯。但這往往只會讓你陷入狹隘的目光,做出錯誤的判斷,而不斷的重複失敗。先列出所有要素,搭配前面提出的兩個步驟,交叉比對。再慢慢地刪去,經過反覆驗證,最後留下就會是真正的關鍵。
藉由上述三個步驟,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項目,訂下明確的目標並且去嘗試。過程中持續的去思考上述的三個問題,看結果的發展是否與你所想的相同。慢慢的你就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方法,拼出自己的成功拼圖。
但真相卻是,引擎中彈的飛機根本飛不回來,而機翼即使受損,也不影響整體的運作,因此真正該加強的是引擎的防護,而非機翼。發現這個真相的同時,提出了倖存者偏差的理論。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由於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更容易看到成功、並且下意識忽略掉那些失敗的案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過濾後的案例,它反映的並不是真實世界。使人大大高估了成功的機率,得到錯誤的結論。
而這也被運用在很多的話術甚至媒體之中,引導著我們的想法。就如一開始舉的輟學的例子,或是網路上的一些投資、心靈成長、成功學課程、甚至一些業務推銷上。
以投資為例,有些人說基本面重要,有些人說技術面重要,有些人說主力進出重要,有些人則說什麼都不重要看趨勢就好。好像每種方法都有人使用並且成功,但自己照著做卻反而完全無效,甚至賠得比賺的多。
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
1.這就是詐騙,如何識別詐騙可以觀看之前的影片/文章,今天就不多做敘述。
2.就是今天的主題,你中了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在第二種情況下,可以照著下面三個步驟,幫你跳出現在的狀態,看見更全面的事件。
1.反向思考,尋找反例。
當你帶著墨鏡,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黑色的,同樣的當你覺得某個方法一定會成功,你就會陷入個人的偏見而無法客觀的去思考,這時就試著從反例中找答案吧!
是否有人不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功?
是否有人用了這樣的方法卻是失敗的?
從中去確認這個想法的因果關係是否正確。就如很多企業家都曾經輟學,但是否有人不輟學也能成功,甚至輟學後更失敗的例子。那這樣的推理真的正確嗎?
2.拆解數據,正確比較。
比起好好讀書最後成功的故事,曾經輟學最後卻創辦公司的故事所造成的反差,會更容易讓人留下印象,激勵人心。也因此使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推論。這時可以試著用數據來幫助你判斷。
同樣的以輟學為例,輟學創業成功與輟學創業失敗,哪種案例比較多,那跟不輟學的人相比又是如何。若數據的結果與你所想的相反,那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要素搭配,甚至其他的因素才是主因,但卻被我們忽略了。
3.深入觀察,找出關鍵因素。
人們總是會想找到成功路上的捷徑,想找到一個讓自己百分之百成功的聖杯。但這往往只會讓你陷入狹隘的目光,做出錯誤的判斷,而不斷的重複失敗。
先列出所有要素,搭配前面提出的兩個步驟,交叉比對。再慢慢地刪去,經過反覆驗證,最後留下就會是真正的關鍵。
藉由上述三個步驟,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項目,訂下明確的目標並且去嘗試。過程中持續的去思考上述的三個問題,看結果的發展是否與你所想的相同。慢慢的你就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方法,拼出自己的成功拼圖。
覺得不錯可以收藏分享給身邊需要的人!
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2047986632162528/
IG搜尋
yuxinxiaopu
https://instagram.com/p/B6YCX2dlwc2/
癒心小舖/雜學筆記
影片搜尋「雜學筆記」
https://youtu.be/cPS-X1IwRR8
網頁版可至臉書首頁,或點至以下連結
https://heartlinkto.weebly.com/
癒心小舖/雜學筆記
© 本文由作者【Lin Jou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