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台北】一瞬●台北

緣生書棧

緣生書棧

2022年7月10日

Slide 1
Slide 2

[以下內容純為個人意見]
【我的老台北】 心得

●作者

張大春

出生於臺北市,成長於眷村。其父張東侯(張逵)親授國學,並蒙歷史小說家及紅學家高陽收為關門弟子。

一天的作息是早上六點起床,做早飯。不到七點就上電腦幹活了。讀書,寫小說有效率,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常常寫了放電腦,也不發表,電腦裡存稿有百萬字。他也寫電台說書要的稿子,三五千字,往往上午寫了,下午就說掉了。他在NEWS98主持大書場,說聊齋說東周說水滸說西遊,十餘年如一日,從無間斷。菸,他也抽的,一天規定五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綱
 

《我的老台北》是張大春睽違17年真正的抒情散文,他以此書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老台北,指的不是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或場所。閱讀這個城市的張大春,隨著年歲成了世故的老讀者,記下所見所惑,寫下所愛所思──起步的台北、青春的台北、殘酷的台北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老台北。

(資料來源:中央社)
 

●心得整理
坐重慶幹線趕赴考場,偶然瞥見鏽了些龍紋的路牌,上面則靜靜的躺著「重慶北路」四個大白字,心底卻莫名覺得有些許熟悉,而後才驀然想起:這不就是張大春先生在《我的老台北》細說的那個重慶北路四段嗎?

心念至此,倒也有了遇見熟人之感,再看周遭街景,卻是車水馬龍,水泥高廈林立,和我印象中的文字截然不同。哪有一陣風就能吹的嘎嘎響的竹籬?哪是幾個叼菸青年晃蕩的磚瓦眷村?

說起《我的老台北》這本書,是作者張大春先生繼《聆聽父親》17年後的人生散文集,書中記載了印象中的20個舊時台北片段……說是片段嗎?倒也不全然是,畢竟那也是四年級生共同的台北經歷,書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全是活生生的歡笑血淚,既然如此,就姑且先稱作20個老台北吧。

雖知道台北早就發展成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大都市,但細讀張大春的兒時印象,難免對台北有種莫名的妄想,如果……我是指或許,在路過車水馬龍的柏油路時,還能在林立鋼筋中,尋著那一處厝舍,裡面一群婆婆媽媽聚在一起開著標會,評論剛鋪好的碎石地板或冰箱,門外依稀傳來當初那個少年練功的聲響,和兩個街坊的青年互相嗆聲的叫囂。

而晚餐時分,左鄰右舍都開著窗,相互討論著各人記憶中的家鄉菜,蔡媽媽的炒鍋裡多了些蔥蒜、曾阿姨在清蒸魚上撒了些米酒,無形之中讓各個省份的飲食文化產生了交流,縱使在眷村裡沒有特別多樣的食材,卻往往能激發出鍋爐邊色香味俱全的新滋味。假日偶爾有閒時,一群大老爺們則紛紛搬出自己的木椅板凳,一排坐在街邊聊著要新住進去的新疆路,旁邊偷聽的孩子語帶興奮的高喊:「我要住二樓!」「我要住三樓!」「我要住頂樓!」。

沒了,全都沒了……。而今仰首望向窗外,當年他們心心念念的高樓俯拾皆是,不過曾習以為常的街坊閒聊卻化作往事,隨著車聲奔赴往回不去的昨日。

我知道的,張大春先生也知道的罷,他的老台北,早就被時空的旅人遺落在了五十多年前,而今重回故地,也必然不是當年那個做夢都會夢回的同條巷弄了,頂多也只會在偶然瞥見路牌上熟稔的地名時,在記憶重疊之處閃過堆壘於腦中一隅的片段老台北……。

然而,那也不過是一瞬罷了。


推薦指數(10分為準):8.4

© 本文由作者【緣生書棧】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