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心與武尊的世紀對決後,踢拳界是否就此終結?

Owen@taekwondowen
2022年6月28日
日本踢拳界的世紀之戰落幕後,武尊宣布休養,而天心則轉向發展職業拳擊,那麼,踢拳界還剩下甚麼?
踢拳(Kick-Boxing)這個項目從來都站在比較尷尬的定位,雖然發展年代很早,但卻始終沒有極具規模的定期賽事能夠吸引世人的注目。
直至石井和義舉辦K-1比賽,忽然間立技的對決推上了歷史上的高峰,也奠定了日本作為踢拳王國的地位。然而,K-1從一開始根本就不是一個踢拳比賽,只是後來變成了踢拳的模範罷了。
K-1的出現,本來是「異種格鬥技」的對決,之所以要用「K」,是因為石井和義認為不少武術的英文名稱都以「K」作開首,比如空手道(Karate),踢拳(Kick-Boxing)和功夫(Kung-Fu)等,從而爭逐「最強站立技」的名銜。
所以,事實上K-1的賽例根本不算是踢拳例,而是獨特的「K-1例」。
早期K-1之所以吸引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各個選手都嘗試保持自持獨有的武術背景,因而有著各式不同的技術展現。其中,安迪肯(Andy Hug)的斧劈腿(Axe Kick)可算是驚為天人的。因為在「擂台」這種比賽模式下,幾乎難以找到有其他選手會以這種攻擊模式去攻擊,甚至是擊倒對手。
可是,在後來的發展,K-1逐漸失去了這種吸引力,對筆者印象最深的,想必然是針對泰拳王子播求而修改賽例,令到所謂的「最強站立技」變得比虛無更無謂。K-1就此變成了一個商業化的比賽,卻又沒有好好的經營下去。
而踢拳的熱潮也似因如此返回了K-1盛世前的局面。踢拳之所以定位尷尬,也就不過是三大原因。
1)踢拳不是傳統武術,而僅是一套賽例。即使泰拳也是擂台站立搏擊武術,但泰拳有著傳統的文化,以及有紀錄的技術歷史,使得泰拳比賽要作出調整,也會比較有方向和規範;即使拳擊同樣也不是武術,但卻有著簡單又明確的規範,觀眾較為容易理解比賽,也會投入欣賞
2)踢拳也不是標準運動項目,不但奧運沒有,就連次一級的世運會也沒有,作為教練,那為甚麼要教這個項目,甚至可能要問,該如何教這個項目?
3)在沒有統一的賽例,沒有權威的比賽下,選手的發展前景非常模糊,除非有一個盛大的比賽有著吸引的獎金,否則選手們寧可發展其他項目,就如天心走了去拳擊一樣,如此一來,踢拳的發展當然也會變得非常尷尬
猶幸,隨著ONE Championship 也插手舉辦踢拳賽事,最少讓踢拳選手還算有著一個比較大型的舞台可以觀望一下。然而,這種比上不足(MMA比起踢拳更全面),比下又不真的有餘(拳擊選手比賽和獎金都比起踢拳多),到底踢拳的發展會如何呢?這一點的確值得觀察。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動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