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戴著「機會」的面具,給你包著「運氣」的報酬】

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
2022年6月13日
關於主動選股的大哉問:到底是技巧還是運氣,真的有人能創造出超額報酬嗎?或只是隨機分布下的長尾?
你一定也有這種疑問,如果我認真鑽研,是不是有機會拿到比市場平均更優的報酬?
有些書會告訴你,成功的人很可能只是運氣,就像無數猴子在射飛鏢,總是會有幾隻脫穎而出,成為選股大師。
關於這些問題,兩派人馬各執一詞,但似乎都無法說服對方。
依我看,這問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問題的核心應該在比例。
在主動選股的世界,短期能擊敗大盤的很多,但能持續有良好績效的屈指可數。
就拿象徵主動選股代表的基金經理人來說好了,標普公司定期推出的持久性記分卡(Persistence Scorecard),統計了領先的基金經理人能持續領先的比例。
非常出乎意料的是,當年領先的前1/4,五年間能持續保持領先的比例,不到3.5%。
換句話說,你挑選了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經理人幫你操盤,但之後的5年他卻有96.5%的機率跌出前1/4的圈子。
你可能會說,如果績效是純隨機分佈,那五年內都保持在前25%的機率應該是0.39%(25%^4),3.5%的機率還高出許多,可以代表主動選股者的能力。
的確,我們不能憑這些結果,就完全否定經理人的選股能力。但作為一個投資人,你願意把你的血汗錢,賭在3.5%的勝率上嗎?
現在的問題不是誰來操盤,而是需不需要有人操盤。
我們付出時間、心力、甚或手續費,無非是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績效,但如果我們的付出只能有3.5%的勝率呢?
也許前25%過於嚴苛,既然比較對象是指數化投資,我們降低要求,只要高於平均即可。
同樣一份報告告訴你,能在5年內保持領先的基金,大約佔基金總數的18%。
一樣,18%比起完全隨機的6.25%(50%^4)是高了點,但仍不是個適合下注的勝率。
這些數字並不包含報酬比率,我們不知道18%的贏家,是小贏平均或是大勝幾條街,但我們也不確定,那82%的輸家到底輸了多少。
可以確定的是,在長期的複利上,波動劇烈不是一個好選擇。
市場短期本來就有負報酬存在,而先天就不公平的是,不管你先前累積了多少報酬,都只要-100%就會歸零。
在這種情況下,越劇烈的波動對長期投資越不利,所以你要考慮的還不只是勝出的比例。
如果你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長期的目標(例如退休規劃),那你應該以達成目的為前提,選擇勝率最高的方式;相對的,如果你的目標是發大財,才去選擇波動更高、勝率更低的方式,因為那是你暴富的唯一路徑,但記住,報酬永遠伴隨著風險。
不是有人可以做到長期擊敗市場,就值得我們去試。採用指數化投資就能達成目的,何必要賭身家呢?
© 本文由作者【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