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給青年詩人的信》:好好地忍耐,不要沮喪。你想,如果春天要來,大地就使它,一點點地完成

Just Brielle
2022年5月15日
書名:《給青年詩人的信》
作者:里爾克
閱讀時長:2小時5分鐘
#作者簡介: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德語區著名詩人,除了創作詩歌,同時撰寫小說、劇本、雜文和法語詩歌。叔本華和尼采就對里爾克影響深遠,此亦為里爾克醉心於古典文學時,仍不放棄哲學的原因。對於創作,他追求藝術高於生命的「不朽」,在其作品中表現出對於世間萬物的包容,以及那種極為真摯又溫和的精神。
#讀後感: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作者里爾克寫的這十封信的形式是以其親身經歷過的苦難,卻用著大人最溫柔的口吻,把這些經驗轉換為一種對青年人的勸解。
作者里爾克每一封回信的情感平靜而動人,而彼時寫下這是封信的他也不過27歲,比青年人只年長了八年。里爾克心中的那一份平靜絕不是歷經斑駁,捂住雙眼隨意感歎的歲月靜好,而是他把這種平靜沉入生命最孤獨的深處,安然接納人生裡的無常與孤獨。而里爾克表達的「孤獨」其實有兩層詞義,第一種是「常態」,第二種是「狀態」,與寂寞不同,孤獨重在於「獨」,即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內心依舊充實,並潛移默化下將獨處的質,化為內在一部分力量的來源。
當時尚年輕的里爾克在無家可歸後開始,「寂寥」成了里爾克一生的桎梏。於情感生活層面,因現實世界無法接受其與親密好友莎樂美的感情關係,而這些大眾間嚴守的道德操守,使得里爾克走向孤獨,形成了自己的「內部世界」。
#第一封信 📃
「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們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可理解而又說得出的;大多數的事件是不可信傳的,它們完全在一個語言從未達到過的空間;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傳的是藝術品,它們是神秘的生存,它們的生命在我們無常的生命之外賡續著。」
#第二封信 📃
「尋求事物的深處:在深處暗嘲是走不下去,——若是你把它引近偉大的邊緣,你應該立即考量這個理解的方式(暗嘲)是不是發自你本性的一種需要。因為在嚴肅事物的影響下,如果它是偶然發生的,它會脫離了你;如果它真是天生就屬於你,它就會強固成為一個嚴正的工具,而列入你創作藝術的一些方法的行列中。」
#第三封信 📃
「讓你的判斷力靜靜地發展,發展跟每個進步一樣,是深深地從內心出來,既不能強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時至才能產生。讓每個印象與一種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說、不知不覺、個人理解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謙虛與忍耐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貫通的時刻:這才是藝術地生活,無論是理解或是創造,都一樣。」
#第四封信 📃
「現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里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漸漸會有那遙遠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境地。」
#第五封信 📃
「但這裡也有許多美,因為無論什麼地方都有它的美。永久生動的流水從古老的 溝渠流入大城,它們在許多廣場的白石盤上歡舞,散入寬闊的貯水盆中,日間泠泠有聲,夜晚的聲音更為朗澈,這裡的夜是廣大而星光燦爛,習習地拂著輕風。」
#第六封信 📃
「寂寞在生長,它的生長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發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開始,你不要走錯路。我們最需要的卻只是:寂寞,廣大的內心的寂寞。」
#第七封信 📃
「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給予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是最後的實驗與考試,是最高的工作,別的工作都不過是為此而做的準備。所以一切正在開始的青年們還不能愛;他們必須學習。他們必須用他們整個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們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動的心去學習愛。可是學習的時期永遠是一個長久的專心致志的時期,愛就長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
#第八封信 📃
「你有過很多大的悲哀,這些悲哀都已過去了。你說,這悲哀的過去也使你非常苦惱。但是,請你想一想,是不是這些大的悲哀並不曾由你生命的中心走過?當你悲哀的時候,是不是在你生命里並沒有許多變化,在你本性的任何地方也無所改變?」
#第九封信 📃
「就是你的懷疑也可以成為一種好特性,若是你好好“培養”它。它必須成為明智的,它必須成為批判。——當它要傷害你一些事物時,你要問它,這些事物“為什麼”醜惡,向它要求證據,考問它,你也許見它倉皇失措,也許見它表示異議。但你不要讓步,你同它辯論,每一回都要多多注意,立定腳步,終於有一天它會從一個破壞者變成你的一個最好的工作者,——或許在一切從事於建設你的生活的工作者中它是最聰明的一個。」
#第十封信 📃
「希望你能忠實地、忍耐地讓這大規模的寂寞在你身上工作,它不再能從你的生命中消滅;在一切你要去生活要去從事的事物中,它永遠賡續著像是一種無名的勢力,並且將確切地影響你,有如祖先的血在我們身內不斷地流動,和我們自己的血混為唯一的、絕無僅有的一體,在我們生命的無論哪一個轉折。」
© 本文由作者【Just Briell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