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美麗世: 負片》:每一張照片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就像循著自然原則演化至今的每一種生命

Just Brielle

Just Brielle

2022年5月10日

—— 透過攝影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 透過攝影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作者在文章裡表達的視覺美感從街頭攝影的瞬間性與物理學光與眼睛共同作用結合,引出後面每個人心中的美麗世有所不同。除了以電影來說明美麗世在不同的創作者眼中有不同的樣貌,並透過攝影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吳明益於1971年出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畢業,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
其長篇小說《複眼人》已售出十餘國的版權,法譯本於2014年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備受國內媒體關注;他的長篇小說《單車失竊記》於2018年入圍布克國際獎,為首位入圍此獎項的臺灣作家。
 

 

  節選《美麗世:負片》:
💡 淺析第一、二段

  偶爾會有學生在進我研究室時,問起那張照片的來歷。
→ 偶爾會有學生向作者提起這些照片,寫下之後作者回憶起童年時光,並對布袋戲產生興趣的伏筆。


 我得把時間撥轉到跟他們相同年紀的時光,那時候我是那麼地著迷於偽裝孤獨與自由的漫步旅行,並且著迷於「看見」這件事。我會搭著平快車到遠方就只是坐在月台上數小時,只是看著不同人上下火車;或者從一個小站沿著鐵軌旁的小路走到另一個小站。又或者在城市、小鎮裡,專走迷宮般、不知道通往何處的小徑,試著盡可能完全避開大路,彷彿那裡有老虎。彼時陪伴我的就只是一台相機。

→ 作者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著迷於漫步旅行以及「看見」
→ 描寫小時候的漫步經歷,透露出作者心思細膩、喜歡探索的個性。
→ 引出相機,帶出後面照片的來歷。
  當時我的相簿裡頭有不少照片,裡頭的風景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再去的地方,比方說彌陀。即使台灣這麼小的一座島嶼,也存在著像彌陀這樣一個看起來在情感上渺小的、似乎不會被世界懷念的地方,小鎮的時鐘已經停了,也沒有人替它再上緊發條。

→「即使台灣這麼小的一座島嶼,也存在著像彌陀這樣一個看起來在情感上渺小的、似乎不會被世界懷念的地方,小鎮的時鐘已經停止,也沒有人替它再上緊發條。」此處代表照片中彌陀的風景,是因為當地小鎮的發展逐漸沒落而無法再看到,彌陀也因沒落而變得平庸、微不足道,漸漸被世界忽視與遺忘

  彌陀の地名由來:清康熙24年(1685年)《台灣府志》所載錄的地名為「彌羅港」、「微羅港」或「眉螺港」,可能出自馬卡道語中的「viro」一詞,意思是「竹子」;「港」則是指內海潟湖。「彌羅」後音轉為佛家的西方教主「彌陀」。

 

💡 淺析第五、六段

  必然聽到我們對話的小男孩,仍然背著手,偶爾把頭偏過來,用眼角餘光偷看我們。而當我把相機對準他時,他就故意轉過頭去,賭氣似地繼續忽略友伴和我的相機。我拍了小女孩和胖男孩和布袋戲車的照片,也拍了假裝看戲的小男孩的背影,並且給小女孩和胖男孩各按了一次快門:他們都選擇拍別過頭去的同伴。

 → 當作者、胖男孩與小女孩輪流用作者的相機拍照時,小男孩仍在假裝看戲,而胖男孩與小女孩都選擇給小男孩拍照,代表一種現代對於傳統的衝擊

  已是被稱為「霹靂布袋戲」的「大仙尪仔」,聲光效果遠超過「金光戲」時代,而布袋戲的表演也多半脫離了野台,或許可以稱為電影化的布袋戲時代吧。我曾勉強看了幾集,始終沒有辦法進入那樣的世界裡。曾經是布袋戲迷的我,被「新的布袋戲」拒絕了。

  → 作者無法忘懷對自己來說充滿意義的傳統布袋戲,而對於現代電視上流行的布袋戲,始終難以喜愛。
 

💡 淺析第七段
  也許拒絕進入的是我。我偶爾會試著回想,那天「陳金龍木偶劇團」,演的是什麼戲碼?是正本戲、古冊戲、還是劍俠戲?卻連一點點細節都想不起來。那已經變成一把被釣起來的鬼頭刀,偶爾還會生猛地跳個幾下,迷人的色彩卻已然褪去。

→ 作者回想不起來那天陳金龍木偶劇團的演出戲碼是什麼,並說「那已經變成一把被釣起來的鬼頭刀......迷人的色彩卻已然褪去」,表示傳統的布袋戲已經失去從前的活躍光彩,對於現代人來說變得不再有魅力。

 文本內容重新回到彌陀所拍攝的照片上,那兩張照片除了紀載布袋戲的歷史以外,作者與它還有另一層情感上的連結。

  回扣全文,作者透過孤獨的漫步與街攝,把觸動自己心弦的事物保存下來。爾後的日子裡在翻閱照片時,重新解釋那些照片對於過去與現在自己的意義。


欲查看更多內容,請點擊鏈接 https://www.instagram.com/p/Cc-ip85P27A/

參考資料:
吳明益《美麗世· 負片》,文章連結 - 
http://ncusec.ncu.edu.tw/news/press_content.php?P_ID=23321

© 本文由作者【Just Briell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