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靈體哥哥
2022年5月9日
媽媽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角色。
從子女的角度出發,媽媽就是一個會令子女感受到第一次愛恨交纏的人;當然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媽媽就是一個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給小孩的人。
「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給小孩的人。」
自出娘胎開始,作為一個小孩,初來報道這個世界什麼都不懂,父母會為自己的孩兒作出決定是必然的選擇。對於一個只懂得「食玩訓」的小孩子,這是必然的,你想吃什麼,你穿什麼,這一切的感覺都像是聽天由命一樣。你是沒有決定權的,但是你也只會是一個樂天的小孩。直到某一個時候,你可能會發覺為什麼是這樣的。
什麼是這樣?是你開始懂得說話的時候,開始有着更多感情的時候,用哭聲來作出控訴,例如是你不喜歡吃某一些食物,你會不吃,然後你會哭,可是媽媽認為他都給你最好的,最終你也可能需要屈服。
長大了開始懂得抒發感情懂得說「我不開心、我不想、我想⋯」當然,這一切都只能夠放在嘴邊。雖然新一代的父母會比較相對沒那麼嚴苛,因現在都說注重什麼小朋友的全人發展,小孩需要自己作出選擇,給他們選擇的機會或學習的機會等等,可是大家都知道當父母給他們選擇的機會,人總會三心兩意,或許這是人的天性,什麼都想要,不斷思前想後著兩個選擇那一個比較好。最後,大家都知道結果就是父母給你做了一個了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的你跟家人進入了玩具店,作為一個小朋友當然瘋狂了。一個小朋友的玩意當然就是玩具林林總總的玩具,父母跟你說你可以選購玩具,你可能會在玩具店裏瘋狂地穿梭,尋找着自己喜歡的,最後你一定會選出好幾件,這個時候母親就會跟你說你只能夠買一個,晴天霹靂的你,第一次面對生存以外的抉擇。當然付錢的不是你。你的責任,就是聽從媽媽,只選擇一個。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只懂得開心和不開心,更不知道這就是恨的感覺。
這種感覺不好受,你寧可從沒進入玩具店,從沒面對這個第一次。
另一個很恐怖的問題,這一般都是媽媽問的:你愛媽媽多一點還是爸爸多一點?小時候你可能會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最後也可能只回答是問問題的媽媽。小時候的你根本不知道愛是一回什麼的概念,是玩具?是食物?不知道。試回想當初,到底是愛媽媽多一點,還是我爸爸多一點,還是你根本不想回答。
長大了開始知道什麼是母親節,父親節。電視節目、新聞、甚至在街上的宣傳,一到那個時候就是「母親節快樂」和「父親節快樂」。大部份人都是跟隨時代洪流的渲染下,「母親節」「快樂」。
人會長大,人會學習。一個人的思想開始成形,一個剛剛有着自己思想的小孩就是最恨父母的時候。十四五歲的時候,一貫為你做選擇母親,這個時候就會變成你最恨的對象。你有着自己的思想,開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開始懂得為自己打算,開始喜歡做自己愛的事。這個時候母親好像跟你唱反調一樣,你說東她說西,說是為著你好的,說是為著你快樂⋯⋯很多時候最終就會演變成吵架收場。
你恨,你恨媽媽為什麼要逼自己,你恨媽媽為什麼叫你做這樣,你恨,你就是恨,可能到了某一個時候,你已經不知道恨什麼,但你還就是恨。
這一切到你開始成家立室之後,也可能沒改變。離開父母身邊,少了見面,少了磨擦,一再聚頭相信沒幾個人一看見對方就會大吵大鬧。噓寒問暖的種種,短短見面的幾個小時,即使有什麼我相信你和他們都會選擇忍過去或者轉換話題。
回到那一個問題,她有沒有給你最好的,還是「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給小孩的人」。你愛她嗎,還是你恨她。或許是百感交集,終歸相信你都是愛她的,只是這種愛是包含着容忍、忍耐⋯⋯
把角色倒過來看,那何嘗不是一樣呢。恨你嗎?我相信不是,只是要解釋實在解釋不到,世界不是每一件事都有一個答案一個解釋。愛是什麼?恨是甚麼?有那麼的重要嗎?如果覺得重要,是因為你看重他,你關心他。
媽媽不易做相信不要多解釋,懷胎十月等閑事,人人皆知。她麻煩她囉嗦有那個不是,麻煩更是一個指標。如果你已經離家往外住,或是還在「六角籠」施展渾身解數。在這個母親節不妨嘗試多愛一點,跟自己說就是這一天,一天的期限,「愛」她。
© 本文由作者【靈體哥哥】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