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批判 康德與馬克思》: 從移動的視角看哲學 柄谷行人

獅子男巫

2022年5月5日

移動的批判 康德與馬克思
移動的批判 康德與馬克思

柄谷行人第一本體系化的哲學著作,這本書同時也是我第一次了解柄谷行人這位哲學家的契機。有一次在一拳書館 打書釘時看到這本書。當時對為什麼要把馬克思和康德這兩位研究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偉大哲學家放在同一本書裡感到奇怪(以一位門外漢的角度),後來隨手翻幾頁,發現好像還挺好懂的。然後便開始留意這位哲學家的名字,再加上心靈工坊十分好看的精裝出版,我陸續買了幾本他的書,漸漸成為他的fans。

這本書內容很多,知識點一環扣一環,要總結其內容實在有點困難。我嘗試點出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以及柄谷論述時所切入的方向。

 

寫作背景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東歐革命和蘇聯解體之際,柄谷在之前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的批判家而活躍著。但當蘇聯倒台後,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一直依賴著他所批判的對象,於是決定以一個更積極的態度建構他的理論。

他雖然十分推祟馬克思,但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事實上他一直認為那馬克思主義國家是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實踐。馬克思的思想應該體現在自下而上的聯合(Association),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機器,以政治立場分類的話,他大概可以被分為世界公民主義,雖然這種分類略為武斷,但我想表達的是,他寫這本書是為了建構出有別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社會道路。

 

核心思想

這本書大體以言是從後結構主義的角度來表述。後結構主義的概念有點難解釋,不過普遍來說它們的內容都具有顛覆性,因為它們都是對以往看似完美的思想(結構主義)的批判。有別於傳統的西方哲學那麼強調現象背後的「真理」,後結構主義更強調事物發展的歷史演變。

書名為《移動的批判》,其核心思想就在於「移動」二字。為什麼二人的哲學如此有開拓性,那是因為他們站在後設的角度思考。柄谷以「視覺」作為比喻。當我們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朝著固定的物件觀看,我們所看見的視角也是固定的。但當我們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觀看同一個物件時,就會與之前的影像產生差異,稱為視差。這種視差不能單靠某一個視角中發現,它只能把抽離自身,從一個更高層次的視角才能發現。而柄谷認為馬克思和康德就是在各自的領域發現了移動的視差,跳出了當時主流思想的觀點,才能誕生出劃時代的想法。

 

康德

康德把自己的哲學計劃形容為「哥白尼轉向」,大眾似乎以為那是因為他像哥白尼一樣,逆轉了系統中的主客體關係。但「哥白尼轉向」並不是那麼簡單。地動說在哥白尼提出之前早已存在,只不過因為宗教原因一直被封鎖。事實上,天動說也並不是「錯誤」的學說,只不過計算天體運行時比地動說繁瑣得多,而且會出現難以消除的誤差。哥白尼真正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看法是:如果計算天體運行時假設地球是圍繞著太陽運轉的話,就可以把這些誤差消除。 所以重點不是單純的把太陽取代地球成為星系的中心,而是他把「太陽」和「地球」當成某種關係結構的「項目」來理解。重要的不是「太陽」或「地球」,而行星系統這個「結構」。

所以康德也並不是只停留在「理性」和「經驗」這些觀念系統中的「項目」來理解。本來在「理性主義陣營」的他被休膜的懷疑論深深地影響了。對「理性」的信念以及來自「經驗」的懷疑之間所帶來的衝擊,讓他發現了「移動的差異」。而康德所提出的二律背反(正題與反題的相互矛盾)也是差異的呈現。

 

馬克思

馬克思同樣發現了「移動的差異」,令他的想法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而這個重大轉變就是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到<資本論>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來自他發現經濟恐慌中商人往往會化身為重金主義者,屯積貨幣(例如2003年香港沙士爆發時大批香港人紛紛賣樓套現)。傳統的經濟學者嘲笑他們忽視了具有內在價值的貨物,屯積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根本毫無意義。馬克思發現了當中的弔詭,離開了以往從內在價值(ie: 使用價值/勞動價值)為主導的觀點,從更宏大的視角思考整個經濟體系,並重新發現交換價值的重要性。

人們在經濟恐慌的反應是直覺的,非理性的,但也是合理的。貨物所謂的內在價值只是假象。一件貨物如果沒有被交換就沒有價值,這是連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傳統的經濟學家總是站在「事後」的角度思考,貨物才能被假定有內在價值。但是在交易的當下,所有貨物只有交換價值,沒有內在價值,而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的交換價值是最大的。人們在混亂中變賣物資屯積貨幣,是因為經濟恐慌拆穿了虛假的「事後視角」後,他們直覺地發現只要手上有一般等價物,無論價格多麼不合理的,他們都有權力交換。只有貨幣才能保證交換的權力。

© 本文由作者【獅子男巫】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