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

雅言
2022年5月3日
幼兒園裡來了一位新老師,在幼幼班(PN)的課室中,兩歲的孩子們張著好奇的大眼睛看著這位在他們眼中猶如一棵大樹高大的老師。
第一個星期,每天總有一兩個小朋友走到這位老師面前問:「你是什么老師?」
老師微笑著回答:「我是果果老師。(註1)」孩子們表達喜愛的方法很特別。有個小男孩常常走過來說:「我喜歡你,抱抱。」有個小女孩樣子文靜,不發一言,只是經過你面前時會突然抱住你的大腿,讓你動彈不得。還有個小男孩每次跟你兩眼對望時就會笑著大叫:「我要把你吃掉。」我想,這也是一種獨特的「愛的表達」吧!可是,果果老師只在這個課室待了三個月便離開了,心中抱著對孩子們的萬般不捨和愧疚,但現實不容許我留下。
我的拍檔N跟我年紀相當,年資也相若,一開始對我和顏悅色,人前人後叫得非常熱絡。第一個月,一直在問我這樣的問題︰「你們在香港怎麼處理問題學生﹖」、「那你們在課堂怎麼教這麼小的孩子做美藝活動﹖」、「你們香港怎麼做﹖」。我都一一如實作答,提出不同的意見,希望真的做到文化交流,對課堂有所助益。然後,N一一否決我的提議,我一開始也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大家在教學上的意見不同而已。過了半個多月,我開始察覺到同一個意見出自我的口和別人的嘴巴會產生不同效果。原來不是我的意見不好,而是「我」不好,所以凡從我口所出的,她都否決。從此,我意識到N不是一位擁有兼容並蓄的雅量的老師。
一位老師在課室中被剝奪發言權,馬上地位只能淪為助教,剩下的只是聽話做事而已。於是,我還是努力以赴去完成N所交待的每一件事,萬萬没有想到的是,如此服從也是無法生存。每天的課室中,她熱衷於挑我錯處,無論錯在不在我。
例如她要求我吃午飯時坐在吃得慢的孩子身邊,可一邊吃一邊餵食,於是我照做,自己吃一口,餵孩子吃一口,餵飯的空檔不時唸一下孩子︰「快點吃喔!」然後N跑過來批評我說︰「老師,你不要含著食物對孩子講話,這樣孩子會學你。」好吧!我唯有閉嘴無言,默默地吃,默默地喂。
在N的權威下,我在孩子面前無法建立自己的老師地位,於是,孩子們都不怕我,不覺得我說的話是至高無上的定律,反而把我當朋友,在我面前會耍賴,會拖延要做的事。這變相也成為一個好處,不能當老師,就當伙伴吧!
N的常規很有自己的特色,她喜歡把每件事都劃分成特定的步驟。例如,孩子用餐後,老師幫孩子用濕紙巾擦嘴巴,然後孩子自己去扔紙巾再洗手;老師只能把孩子的手帕夾在餐袋上;從戶外回到課室後,孩子自己更換新口罩,再去換尿布等等。這些都是讓課堂秩序井然的好方法,但是當我跟著照樣做時,N卻常常變換事情進行的次序,也没預先知會,讓人無所適從。她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因為孩子每天狀態都不同,像天氣也每天不同,所以老師每天改變做法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一點恕我無法認同,我認為正因為孩子的情緒變幻不定,老師更應該抓緊一些不變的標準來教育他們,那樣他們才有成長,而不是老師永遠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比如說,班裡有一個有情緒問題的小男孩,家人為了安撫他,讓他每天帶不同的玩具來上學。老師為了避免他發脾氣,大吵大閙,於是也讓他每天在自己的桌上玩這些玩具。可是其他孩子卻從不被容許帶玩具回來玩,所以,只見小男孩的桌邊每天都圍著一群同學們在搶著看他的新玩具。
行為問題不斷滋生,小男孩的情緒還是不稳,他總是投訴同學們「拿」他的玩具,甚至投訴別人「看」他的玩具。有一天,我忍不住對他說︰「你要不就不要帶玩具回來或者放在書包,其他小朋友都没見過你的玩具,當然會想看啦!」N馬上出聲︰「老師,你這樣說不對,那玩具是他的啊!其他人當然不能碰。」問題根本不在於「你的」、「我的」還是「他的」,而是課室內老師不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小朋友,就會造成他們相處之間的問題。
平心而論,N平日對孩子的照顧也算細心,只是偶爾情緒失控,會大吼孩子,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但作為一個共事的伙伴而言,她的喜怒無常,實在難以合作。最大的問題是她做事的標準對人不對事,有失公允,不但對我如此,對著不同的孩子亦是如此。
我亦曾深思,為何N經常故意針對我﹖是否我做錯什麼事得罪了她﹖但思前想後,確實没有,她每天提出的所有要求,我從來都十分配合。後來,經由另一位同事之口,才知道原來N有情緒病,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直到我離開前,N還私下兩次跟我說︰「你不要想太多,幼兒園工作就是這樣。」我簡直想翻白眼,她等於間接承認自己有愧於我,如果你的做法無愧於心,便當堂堂正正,不用怕別人怎麼想。
我只希望,下一個來到這個課室的老師不會遭受和我一樣的待遇。
對不起,孩子們,再見啊!
註1:台灣幼兒園通常要老師用化名,不同於香港以姓氏作為老師的稱呼。
© 本文由作者【雅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