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極拳!為甚麼連大學都要不斷研究這門武術?對身體健康有甚麼作用?

Owen@taekwondowen
2022年4月15日
太極拳作為舉世知名的中國功夫,在傳統武術當中佔有舉重輕重的「神枱級」地位。但是,在網絡上看到的,更多是太極拳如何騙人,如何被打假揭穿真面目之類。然而,太極拳卻在大學研究經常有著正面的評價,說到底太極拳到底是甚麼,又對於個人有甚麼益處和效用呢?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有部份是簡化及綜合了數門不同流派的技巧所編制而成的,不過,即使沒有標準的流派,這些簡化的太極拳仍然相當普及,也流通在不同的公園和大中小學當中。
太極拳到底有甚麼功效?
太極拳的特色,相信大家都很快有一個很明確的印象,就是「慢」。而慢速的運動訓練,其實是在延長肌肉產生動作時承受張力時間,比如說,簡單地向前行一步,這個動作本身並不難,但是如果以非常慢的動作,把腿提起,重心緩慢轉移,繼而向前踏穩,整個動作就會難了不少。
而這種訓練則有效逼使身體需要調動更多的肌肉來參與,也就會令整體的肌肉穩定性和協調能力提高。對於長者而這,這種訓練能夠有效大幅降低了長者因跌倒而受傷的風險。
此所以,不論香港或外地的大學都有針對太極拳的訓練作出研究。比如香港大學在2021年的研究(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23078.html),便引證了太極拳的訓練也能達致傳統運動訓練的修身效果,提升健康水平。而舉世知名的名牌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更甚至有網上太極課程,根據他們的研究指出,太極拳訓練除了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更能改善認知問題,以及心理和情緒問題等等。(https://www.hk01.com/武備志/465420/哈佛大學開網上太極入門班-演示者習三家太極-收費又如何)
因此可以得知,太極拳對於實際的健康狀況,是有正面有效的幫助。但是,卻又有一班人總會說太極拳沒有甚麼功效,那又是為甚麼呢?
太極拳還算武術嗎?
相對大也相當大的質疑,是太極拳作為武術的話,那太極拳還有武術的基本能力,即用作自衛防身之用嗎?
正如上文所言,不少現時流傳的太極拳,都是一些編制出來用作推廣運動訓練之用的太極拳,換言之,這些太極拳的出現,本來就已經不是為了自衛防身之用,所以說他們沒有武術效用,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傳統的太極拳之所以成名,卻不是因為養身,而是因為實際武術效用。太極拳的眾多流派中,其中有三派是非常值得分享的。
首先是被稱為太極拳的起源,也就是「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本身的特色和分支的其他太極拳都非常不同,其中採取了不少剛勁猛烈的招式,耍起來完全不能以輕鬆來完成。而事實上,陳式太極拳的招式有不少直接的打擊法,而非大眾對太極拳的既定形象「以柔制剛」。
引述香港大學研究所指的,香港當中比較普遍的則為「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相對較為符合大眾對於太極拳的型象,拳風柔勁較多,相對較為適合運動能力較低的人作為入門學習。
不過,鬆柔的拳風並不代表實戰的能力會被降低。實際上楊式太極拳之所以成名,是其招式隱含在沒有甚麼殺傷力的動作當中,又起用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物件(在古代而言)來取代兵器,比如筆、扇等等。所以又被稱為君子的太極拳。
而楊式太極拳著名的招式「攬雀尾」更是一道有趣的技巧,在看似敬茶的動作當中,卻能在受力的同時借力打力,作一記難以預測的突擊,令人嘖嘖稱奇。
但談到有實際公開地比武的太極拳,則不得不提曾經在香港轟動一時的「吳陳比武」。當年這場慈善拳賽,雖然最終沒有分出勝負,但卻是有紀錄的公開比武。其中,代表太極拳的吳公儀大師,更是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可見其實戰能力非普通拳手可比。
吳式太極拳在楊式的柔勁之上再變得更為細緻,採取更為短細的馬步用作訓練。名為「川字步」的步法,重心幾乎全壓在前方,操練的時候步法輕巧,但又不失訓練的功用。而吳式太極拳在摔法的技術也非常特出,不似陳式和楊式等把對手推開,而是更在意把對方壓在地上。
那為甚麼太極拳還會被人認為沒有實戰作用?
談到這邊,則不得不提一個問題。到底練習太極的時候,有沒有練習實戰?
正如香港的數學課程,特別在高中課程當中,其深入程度幾乎媲美歐美的大學課程,那麼,香港人是否出了很多數學家?似乎又不是。這就是因為香港的數學課程在於訓練學生單純針對計算速度,但是歐美地區更在意的是數學如何應用。
情況就如現時不少的太極訓練,其訓練的日常就在意如何做好一個動作,而不是如何應用一個動作。又或說,即是推手訓練本來是為了應付如果有人攻擊自己的時候如何處理,但時至今日的推手訓練,就變成只為了訓練推手的本身,如果對方改成以直拳攻擊,那就是破壞了訓練。但想深一層,到底推手是為了推手,還是為了應付直拳?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因此,太極拳本身的功用,在於健康而言,已經被驗證有效。但是在武術層面當中,如果想要學習太極拳作實際應用,要不就要自己很懂得如何去練,不然就要找一個懂得如何教授實際應用的教練了。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學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