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觀後感

飛火流螢
2022年4月11日
書評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觀後感
🫣非不為,實不能的無後,何罪之有?
古諺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不成為「無後」的不孝子,男人一定要借助女人的子宮,來完成身為孝子的使命,而孕育一個新生命前的交媾行為,還得在一紙婚約的庇佑下,才不會讓交媾關係的另一半,背負蕩婦的罵名,懷胎十月的新生兒,也不會在眾人的指指點點下,被貼上私生子的標籤。
但,這世間,真的有很努力想孕育下一代的夫妻,真的做過各種嘗試,就是無法盼來子嗣,這麼努力的人,若被冠上不孝的罪名,真的非常冤枉。
此外,隨著時代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夫妻,是想當頂客族的,要不要小孩,是人生能有所選擇的其一選擇,應予以尊重,而硬要將「無後=不孝」的大帽子,扣在不想生養小孩的人的身上,是一種過時觀念的情感綁架,非常不合時宜。
我身邊真的有友人,在求子不成,又很愛小孩的情況下,領養小孩,視如己出,因為一個善念,扭轉了一個新生兒的命運,也因為當了父母,生命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彩。
主觀以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諺,應該走入歷史,「男尊女卑」的價值觀應該矯正,如此性別平等和平權的社會,才能存在。女生也能掙脫傳統框架的束縛,活出更自主的人生。
🫣同一個屋檐下的多重身分
一個女人,從單身走入婚姻的那一刻,身上立即擔負著多重角色的身份,是人妻,是大嫂,是弟妹,是妯娌,是媳婦,是……等。
當有限的薪資,遇上高昂的房租與媬姆費,不少職業婦女在別無選擇下,必須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和興趣,成為和公婆共住且要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
婆媳問題,自古難解,世間並非所有的婆婆,都尖酸苛薄,待媳婦如女兒者,所在多有。同理,世間的母親,也不盡然真的能用對孩子好的方式撫養孩子,特別是有些孩子是在不被期待的情況下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例如《華燈初上》裡的蘇慶儀之子和江瀚,《愛情白皮書》裡的歐陽掛居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裡的四個小孩(明、京子、茂、雪……)等。
🫣階級能複製,命運亦然
四絃筆下的杏芬,從來就不想步入母親的後塵,當個只求自己歡快不管子女死活的媽媽。但當肚皮生不出婆婆要的金孫,枕邊人總投以「真是小家子氣的愛計較」的不以為然,妯娌因子而貴的頤指氣使,原以為如同金鋼石,堅不可摧的心,也在那個如同壓力鍋的屋簷下,被高壓擠壓成易碎的玻璃心。
如果有得選擇,誰會希望被差別待遇?誰不希望自己懷胎十月的小孩,能得到眾人的疼愛?誰會希望自己的寶貝因沒有帶把而受到歧視?當生男與否成為審核一個女人是否有盡到傳宗接代責任的規準時,看似一根稻草會壓死駱駝的不可能,也成為各地社會版上,不容否認的真實。
明明,一個胚胎是否為男性,決定關鍵是來自於精子的Y染色體,怎麼,生不出男孩的罪過,就讓女性來扛了呢?
🫣母性真的是天生的嗎?
私以為,母愛並非天生的。
曾經有個男孩,他的母親完全不想生孕,但因為沒有避孕,再加上宗教信仰的匡限,這個孩子就在不被期許的狀況,來到人世,且一出生就被送往祖母家撫養。男孩總是渴望母親的關愛,但換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好冷漠以待,最後,這個男孩就發展出一種不正常之獲得關愛的模式,例如在有潔癖的母親的住處,在沙發的縫隙,或櫥櫃的角落,放上會腐壞的食物,例如,麵包或御飯糰,等到腐臭的味道,吸引到母親的注意,看到母親尖叫抓狂的樣子,男孩的違常行為也為此獲得了增強。後來,男孩長成了一個無法生活自理的人,因為對抗潔癖,等於對抗生母,過得愈髒愈亂,愈能證明他存在的意義,但這也長養了他之後的反社會人格,無法融入社會,成為繭居人。
又有一位大學教授夫婦,在殷殷期盼之下,迎來了一個龍子,但在成長過程中,雖然發現孩子有自閉症,該國政府對特殊身分的學童其實提供了很良善的規畫。但,這對夫婦,因為面子問題,堅決不讓孩子接受特殊教育,堅決要孩子走一般的升學管道,後來,這個孩子在花了比一般人多2倍的時間讀完中學,取得畢業證書的那一晚,用自己的方式,斷絕了命運再被父母操控的任何可能,把這個遺憾留給活著人來承受。
我念書時,也認識一對極優秀的夫婦,先生是史丹佛大學的統計學博士,太太是史丹佛大學的醫學博士,但,老天爺,卻和他們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他們的三個子女,都有嚴重的智能障礙,還好,這對極優秀的夫婦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也有豐厚的收入,也願意配合國家對特殊生提供的特教教育政策,讓這些孩子也能獲得合適的教育和照顧,好好長大成人。
🫣防微杜漸的具體作為
四絃的《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用小說的型式,將現今仍存在於社會角落,因缺愛而成為無法供愛之所有母親的身影,在她築構的文字舞台,清晰地上演,讓讀者知悉,母親不當的教養方式,會讓下一代跳脫不出命運複製的輪迴,而這看似大型社會裡的狹小裂縫,若不在初期獲得正視和修補,最後可能會是上演不完的人間悲劇。
私以為,不分性別的身體自主意識,在小朋友懂事後,就應該要教,任何人都不能在未經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觸碰對方的身體。而傳統那種對受到性侵害者的不友善作為,也應該透過教育匡正,讓受害者有願為自己發聲的意願,社會也應該要有相對應的支持單位,協助受害者,走過生命的創痛,從新振作,好好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中學都會有家政課或護理課,我以為這本小說可以作為探究身體自主與成為母親此類議題的閱讀文本,有心的老師,還能跨領域(歷史、護理、家政丶生物)設計課程,讓學子們能提前知道,進入一個家庭,有可能會遇見什麼問題?也能經由討論,集思廣益,想出一個不委屈自己,又能和平共處的方案。
預防勝於治療,若能正視小說裡個案悲劇人生產生的前因與後果,事先提供防堵的手段,人間煉獄的場域,或許,終有消彌的一天?
© 本文由作者【飛火流螢】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