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事@2022 7️⃣ | 香港營造的歧視:非“針”即敵

岑卉
2022年4月8日
🌿病癒後,他對陰沉暗啞的氛圍,有一種近乎神化的嚮往:白天如暗夜一般沉寂陰暗,不管是空寂如無所聊賴的小巷,還是風暴來臨之前的烏雲壓頂,都帶給他宗教般虔誠的心境。他讓自己融入這種陰沉黑暗的氛圍中,將心靈深處的渴求放開,看另一個自我如飛翔小鳥般的輕鬆自由。這不是澎湃海浪衝擊礁石般的震撼,也不是攀爬在高山懸崖上的心靈悸動,是直入人心深處的空靈和寂靜。宛如虛無的曠野裡舞動的水紋,描繪出無與倫比的色彩,在記憶的深處留存一幅光影的交相輝映。又仿似屏蔽了聲音的波紋,寂然無我的懸浮在四方屋裡,虔誠地相信天籟如我。
他說,妳知道嗎?
確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離開居所,沒有支援,沒有諮詢,徬徨無助。夜裡寶寶的臉色暗藍,呼吸不順,不能安穩。那一刻只覺得孤立無援,像是滂沱雨夜被拋置在海中孤島,茫然無措,極度無望。
😷當確診人數跳躍五萬的時候,當香港走進茫然失措的狀態時,當社會秩序陷入雜亂無章時,政府行為偏頗無賴。那些所謂的專家失去了科學的嚴謹,在媒體面前發表自我矛盾的言論,甚至說:“打了針感染著更好”,“如果沒打針感染著是上天幫你打著針”。當疫情初期,說打針百分比有八九成就可以“與病毒共處”,如今已超過九成多了,疫情失控,專家依舊歸咎“那些人沒有打針”。
😷當死亡人數8557(截至4月7日)變成冰冷的無言的數字時,香港,香港的意識形態,香港的政府行為,已經沒有了謙卑了嗎?
政府的行為,不是在平穩裡居安思危,不是在未雨裡綢繆,不是在危情時刻全力以赴,不是在救死扶傷的行為裡精誠一致嗎?何以疫情燃眉之際還在誇誇其談什麼“死亡率不高於多少多少”呢?
🌿夜深沉。
曙光在布簾拉開的瞬間跳進。窗外是陰沉的暗綠,森林尚未甦醒,潔淨的水霧裊裊升騰。天際的湛藍和森林的墨綠以及飄流水氣的潔白,如漫染的水墨畫,翁灑自如。微風在他打開對流窗戶時輕盈飄來,感覺清新如洗,涼爽宜人。他沉浸在夜的暗黑裡。他凝住所有的感官,屏住呼吸,閉上眼睛,圈腿閒坐。
他給自己倒了一杯酒。輕酌慢飲。氣流在他的周圍流動。思想放緩腳步,逃逸出他的靈魂。渴望終於平息,沉入漸漸冰涼的酒的溫度裡。絲絲臆想,像森林裡的精靈,飛舞著在他低垂的眼睛的睡眠中。
😷康復後渴睡如夢。有時,他想,夢著也好。現實裡,疫情如焚。媒體關心的只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 本文由作者【岑卉】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