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的槍林彈雨和視覺效果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4月4日
在疫症漫延下,電影院關門,電影製作停頓,全球電影業一片死寂,幸好近日疫情稍有緩和,日後戲院再開,將會再有一陣電影熱潮。不過,筆者是次討論的是嘗試討論其中一種主流電影類型—戰爭電影。戰爭電影追求重現戰場上的真實感,經典如《雷霆救兵》、《鋼鋸嶺》,螢幕上氣勢磅礴的場面、血腥暴力的震憾感,這些元素彷彿成為戰爭電影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隨著科技日新月異,IMAX、3D、4K超高清、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音響系統等出現,不斷滿足觀眾的官感刺激,並改變了戰爭電影的型態。
雖然2020年沒有驚為天人的戰爭電影,但是回溯近年,話題作《1917》可算是近年戰爭電影的佼佼者。故事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是一個大戰場小士兵的故事,兩名英國小兵Schofield和Blake被指派在一天內隻身越過敵陣,向前線的同袍傳達煞停進攻,避免英國戰事失利。故事內容簡單,沒有伏筆、沒有感情線、沒有邪惡大反派。電影主要以長鏡頭來表現戰場上的緊張感,宣傳片上指的「一鏡到底」,加上了後期製作和剪接,令電影更具觀看性。在這個吹捧官能刺激的主流電影業中,視覺效果是一把雙刃刀。
《1917》被批評鏡頭故弄玄虛,忽略故事,劇本空洞。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想以大學第一堂時,教授教如何寫論文的例子來解讀。論文常以「說甚麼」和「怎麼說」的分別,來解釋內容和表達手法之間的微妙關係。《1917》絕大部分故事內容都是以鏡頭、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的方式來表達,所以故事簡單,一切由鏡頭說話。主角不斷在戰壕、前線中避開敵人的追擊,他們不斷向目的地進發。例如,電影一開始拍攝著兩名主角,然後鏡頭隨著他們移動,而捕捉了軍營內休息中軍人,他們搭灶做飯、洗衣曬衣,也有軍人搬運武器、整裝待發。他們進入了壕溝,不斷有剛戰場上退下的士兵們拖著疲憊的身軀與他們擦肩而過,整個前線軍隊的眾生相就呈現在觀眾面前。及後,他們收到了上級的命令,鏡頭隨著他們的焦急而加快了移動速度。之後整套電影都是圍繞他們兩人,對白、情節改為以動作代替。
問題是,許多人批評這電影內容空洞,只是強調視覺效果。這帶出了一個問題:一套電影是不是一定要以劇情為主?在近年電影業中,CG盛行,許多荷里活大片就不以劇情為主,就漠視了故事。不過,持平而言,《1917》就是以鏡頭來說故事,用視覺效果代替對白,卻仍然扣人心絃。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