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貓觀後感》🌿

飛火流螢

飛火流螢

2022年3月26日

Cover image

花了半天的時間,終於把村上春樹的《棄貓》給看完了。

光看書的封面,會以為是講村上和父親深厚的親情故事。讀完後,才發現,是個發人深省且沉重的小品集。

村上的祖父,是寺廟院的住持,而日本的住持接班人,通常會有世襲制度,在這個背景長大的村上父親,自小就受過佛門接班人的訓練,關於佛教儀規的訓練,孺慕甚深。但二次大戰的爆發,日軍與希特勒盟軍在中國施展的燒殺擄掠,都讓村上的父親,以雙眼見證第一手資料。

村上和父親的親子關係,不到冷漠,但也不到無話不說,對於父親提及當年殺戮戰場的輕描淡寫,村上春樹有所想像,但對於模糊區塊,也不好請父親說明白,或許潛意識中,早已發覺了那會有揭癐疤的惡與不忍。

在村上的記憶中,戰後的父親,每日總是會專注且靜默地在佛龕前,望著菩薩,心無旁鶩地誦經,或許在尋求戰後枯竭心靈的救贖?亦或是回向給曾在眼前從容就義,面對死亡,毫不畏懼的中國士兵?


雖然書名會讓人在第一時間以為,貓是通篇文章的主軸。但看完之後,才會知道,戰爭才是這篇文章深究的議題。若沒有二次大戰,村上春樹母親的未婚夫,不會萬里長征人未還,也不會有村上春樹父母後來的成婚與村上春樹的出生,而村上的作品,將不會出現在世間。


戰爭的無情,不論主動或是被動的參與,總是會在相關當事人的心靈上,有難以抹滅的傷痕,或許這是村上春樹的父親,在戰爭過後,依舊會借酒澆愁,愁更愁的原因,逝去的歷史事件,並不會將其所帶來的創傷一併帶走,那才是戰爭可怕之處。


村上春樹之所以會寫這本棄貓,是因為和父親的關係相當疏離,在父親罹患癌症前,村上春樹和父親有長達二十年的生活沒有交集。是感念此生能為父子的緣份,在父親九十幾歲高齡往生之後,村上春樹覺得有必要寫一篇關於父親的記事,而記憶中,最為鮮明的一件事,就是父親帶著自己到海邊拋棄一隻貓,貓竟然認得路,比父子倆提早回到家的神奇事蹟。


親子之間的愛恨情仇、百感交集,實難為外人道。但思念在在離別後,經過沉澱後的生命反芻,字裡行間,言說的不只是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故事,也是己身的反省及後設認知視野下的史實回顧與詮釋。


村上春樹說,唯有經由文字的爬梳,思緒才會清明,這也是為何我在讀完這本書後,想寫心得的原因。讀村上春樹的《棄貓》,我從一個日本人的視野,看見了南京大屠殺的反思與親子關係疏離後的和解,並看見了文學大家融合文、史、哲之觀點,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詮識。


疫情之下,一須臾的呼吸間,人的命運有可能丕變,多讀些智者的書,不僅精神富足,面對死生大事,或許更能不驚、不懼、不畏。


 


 


 


 

© 本文由作者【飛火流螢】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