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女人四十》的中年無奈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2年3月15日
四十多歲的女人可能會達到事業的巔峰,建立自己美好的家庭,卻不可避免地面臨中年危機。電影導演許安華就這樣在她的電影《女人四十》中,通過一個中年女性的平凡生活,呈現和探索了家庭、社會和生活的主題。該片於1995年上映,由演員蕭芳芳(飾演阿娥)和演員喬宏(飾演孫先生/老爺)。這部影片還獲得了第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配角獎。
在許鞍華的鏡頭下,一個雙重角色的女人的掙扎被深深地演繹出來。阿娥是典型都市中年女性,是家庭主婦和職業女性的雙職婦女。一方面面對先進技術和職場年輕一代的挑戰,她也無法擺脫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主流社會價值觀。 她總是為著家庭大小事務打點一切,包括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爺。
事實上,阿娥代表了1990年代香港中年女性身份探索的過程——面對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像許安華這樣的觸覺敏銳的導演,永遠不會止步於此。這部電影試圖描繪一種面對我們生活的冷靜態度。這就是為什麼老爺的性格是至關重要的。他看似一個身患精神疾病,脫離家庭和社會的悲慘老人,但導演突出老爺的搞笑動作,令人深思。他的行為荒謬可笑,其中包括喜劇成分,例如在葬禮上吃祭品。它增強了老爺可愛可親的形象。當然,他的人物塑造可以緩解一種悲傷和窒息的氣氛。可笑場面在這個嚴肅的老人問題中出現喜劇效果和放鬆。面對生命的無常,這是一種解脫的方式。
美學技術也被用來支持電影的現實主義。通過長鏡頭的運用,捕捉到阿娥的日常,比如在屋頂洗衣服、和家人一起吃飯。我們可以看到枯燥、麻煩的日常生活。透過這些長鏡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角色身上,如同與他們一起生活,體驗同樣被壓抑的生活。因此,儘管電影中沒有發生大的悲劇,但它卻產生了一種難以忍受的感覺。空間的使用也是發人深省的。他們家的房子是一座老舊的唐樓,矗立在現代高層建築的縫隙中,更是加劇了人物的失落感和生計的現實。
雖然這個故事令人傷感,但情節並沒有渲染過多的情感,氣氛並不完全是沉重和悲劇。每當家庭劇提到死亡這個話題時,總是會誇大情節和情感,也是狗血元素之一。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部電影描繪了平淡的生活節奏,寫實地呈現生死問題。它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殘酷現實,最後阿娥一家因缺乏經濟原因,只可以把老爺放在養老院。而老爺最後明白孩子因為要返工,才逼不得已送自己到養老院,也不禁喃喃自語:你們快去返工,不用理我。
生命轉眼就結束了,她努力地做好公司員工、母親、太太、媳婦等角色,卻無法避免死亡和衰老。 40 歲的阿娥通過一堂課體驗了死亡的真正意義,在結局時,天台竟然出現了老爺口中的白鴿,漫天飛舞。正如《女人四十》的英文譯名——Summer Snow,每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障礙時,夏天的雪就可以用來代表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