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ese 原創】【書評】【How-to】【自我成長】《心流》觀後感(上):如何詮釋幸福

宏先
2022年3月8日
本書基本資訊
作者:米哈里 · 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譯者:張瓊懿
英文書名: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中文書名:心流
《心流》可算是這世紀以來最經典的書目之一,因為作者對於幸福的精闢見解,還有特別的「心流」概念,都讓本書流傳許久,讓許多人受用無窮。心流顧名思義,就是指心靈狀況如水流般舒適穩定,感到源源不絕的幸福。而心流還有個別名:「最優體驗」。雖然在自序 Preface 中作者謙遜地說,本書目的在於提供一些通用原則,並無提供捷徑,也並非特別專業,反而輕鬆。但心流概念不只能協助個人提升生活品質,還可以為公共行動指引方向。也因文字簡易,這本書更能使人一讀再讀,而容易消化、不艱澀。
本書評分為上下兩部,名稱如下,如有興趣的讀者,請透過搜尋關鍵詞、點擊我的個人專頁進行收看。
- 《《心流》觀後感(上):如何詮釋幸福》
- 《《心流》觀後感(下):心流的條件與種類》
翻看完了本書的基本資訊,我們現在就趕快來看筆者對於其書的評論,一起來吧!
***
一、幸福是刻意控制出的結果,關乎內在經歷
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提及,成功,就像幸福一樣,不是追求而來的:它是一個人全心投入,而忘卻自我的副產物。一般人總認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憂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但美好時刻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心智發揮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物時,事發當下並非全然愉快。我們該隨時隨地掌控意識,一個人如果可以駕馭精神能量,將它運用在經由意識選擇的目標上,自然可以成為更深刻的人。內在經驗的最佳狀態,發生在意識擁有秩序時。有人將缺乏內在秩序的狀態稱為本體焦慮(ontological anxiety),或是存在焦慮(existential dread);這是一種對存在的恐懼,擔心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生存沒有價值。
而接下來就要談到經驗,經驗的累積可以產生一種駕馭感,或說得以參與決定生命內容的感受。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什麼是「內在經歷」呢?就是大腦如何看待每天的經歷、內在的和諧,這取決了是否感到幸福。
***
二、不過度依賴社會眼光,才會活出幸福
本書提出,要抵抗現代生活的沮喪與焦慮,首先得讓自己盡量不受社會環境影響,不要過度依賴社會給的獎懲。美國哲學家拉爾夫 · 沃爾多 ·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怎樣的生活,但到頭來,卻像沒真正活過一樣。當我們不假思索地順從基因與社會指示時,等同放棄了對意識的控制。徹底社會化的人只懂得追求他人也認同的獎賞,這些獎賞與天性的慾望不謀而合。
並非捨棄社會目標,而是在之上發展自己的個人目標。如此多的夢想與堅持,我們儘管選擇後再發展自我認同,但過程中請注意真我、本我、超我的取捨,請不要過度依賴了社會給予的甜美而邪惡的果實。
***
三、掌控意識,甚至改變它
今天度過了糟糕的一天,早上上課遲到,中午合作社雞腿麵賣完了,晚上趕車去補習班時人擠人,補習班上的進度很艱難、考試成績不理想,結果這天又過得極差無比。但我們仍能換個角度,改變意識:雖然早上上課遲到,但幸好沒有耽誤到考試,考試成績也還算不錯;中午合作社最愛吃的雞腿麵賣光了,但意外發現了好吃的隱藏版菜單排骨便當;晚上人擠人趕車固然討厭,但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最後的補習班又學會了新進度,每次下課就問助教,倒也搞清楚了。
如此,轉換意識後,是否心情輕鬆多了呢?
因為,意識可以創造不存在的訊息。不管外在如何,意識內容改變,就能讓自己情緒轉換。不管是哪種狀況,一個人可以經歷的有限。因此篩選進入我們意識的資訊很重要:它決定了生命內容與品質。
而資訊要進入意識有兩個管道,一個是我們刻意專注,一個是基於生物和社會指示。發生在意識中的事件包含思想、情緒、意願、記憶等。懂得控制意識的人,必具有隨時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追求目標時全神貫注不分心。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也能感到樂趣無窮。
***
四、自己決定我是誰,不讓自我意識過剩
我們意識到的通常時自己的外表、給人的印象、自己希望變成的樣子等。先不說自己是否真的是俊男美女,但偏偏生活中就是有許多人對自我的認知,是非常有自信的,對吧?這就是他們對於自我概念較為正面的緣故。
「自我意識過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一個人過分關注自身,導致自卑或自滿。我們可以透過關注外在世界,嘗試公益、團隊合作,來避免自我意識過剩。而在獲取自信這一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何謂自信?培養自信的五大認知》一文。
***
五、成長樂趣包含特化與整合
成長包含特化(differentiation)、整合(integration),前者為獨特性,後者則為強調與他人連結合作。
光是趨於特化、欠缺整合的自我,或許有很高的社會成就,但卻有著過度自我中心的風險;相反地,光是建立在整合的自我,或許有著良好的人際與安全感,卻缺乏自主性。只有兼顧,才可以避免自私和過度順從,反映出自我的複雜性。斯多葛派(Stoic)哲學家塞內卡(Senera)說:「順境時的美好事物使人稱羨,逆境時的美好事物使人欽佩。」只有透過不斷受傷特化,並同時整合合作,才能成就自我。
***
六、注重過程,成就最優體驗
樂趣,也就是幸福,與享樂不同的三點:超乎計畫、新鮮感、成就感。當有了挑戰性的目標,我們會花費更多力氣在上面,完成後就會感到十分舒暢、新鮮、成就感,這些都是一開始沒想到的。例如我在讀書方面,常常會擬定一個計劃,接下來猶如比賽般,屏氣凝神地完成這一切。過程中的文書處理、圖文搭配、參考書製作,都是學科、成績外,也是我一開始沒想到的學習機會。
樂趣的元素: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行動與意識的結合、明確目標與回饋、專注手上工作、掌控感的悖論。當挑戰逼人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他的注意力就會被佔據,整個人投入、不留精神能量處理他事。回饋本身不是非常重要,而是它們代表了在意識建立秩序、強化自我。自成目標指的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活動,做這件事不是期待能獲得好處,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獎賞。我們可以把最優體驗看成一種能量形式,可能帶來助益,也可能帶來破壞。
心流顧名思義,就是指心靈狀況如水流般舒適穩定,感到源源不絕的幸福。而心流還有個別名:「最優體驗」。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受到和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入意識、精神能量源源不絕,沒有任何威脅、懷疑自我、擔心。如果真的停下思考自身情況,只會得到正面回饋,會讓自我更加茁壯、更多注意力投入內在與外在。
***
七、享受獨處
人必須忍受獨處,甚至享受,否則很難專注完成事物。而基於此,我們必須學會不依賴外物就可以控制意識。
無法與自己相處,成年就無法完成需要更慎重的心理準備才能完成的條件。如果一個人獨處的目的是想完成他人在場做不到的,反而會享受獨處,並從中學得新技能。
© 本文由作者【宏先】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