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支,自由衛士:悍衛自由,只有奮戰

Owen@taekwondowen
2022年2月26日
如果你有到過韓國首爾旅行,必然對「乙支」一名甚有印象,因為乙支路位於首爾中心,單是地鐵已經橫跨三個站。另外,曾經美韓聯合軍演的演習名稱,取名「乙支自由衛士」。到底乙支有甚麼特別,又為甚麼值得記念?這不得不提起,朝鮮歷史上多次被外敵入侵的故事。
相對於較為舉世之名,地位亦相當重的韓國史上另一名將,也就是和創造韓文文字的世宗大王列於光化門前,享用同一個博物館的待遇,「忠武公」李舜臣,乙支文德的敵人可說真真正正「南轅北轍」。因為李舜臣的敵人在海上,是日軍;而乙支文德的敵人,則是陸上,從中國大陸而來的隋軍。
隋煬帝好大喜功,可說是在中學時代已經知道的是。然而發動隋朝與高句麗之戰的,卻是隋文帝。隋文帝統領中原地區後,要求周邊的國家承認其地位,確立為臣屬國,以持續向其進貢。雖然朝鮮半島的王素來有向中土大國進貢的歷史,可是,要知道隋朝之前,唯一一個真正統一的王朝僅是晉朝,即三國時期之後的司馬家族朝代。換言之,這段時期約二三百年時間,中原根本一直處於戰亂時期,所以可確高句麗王朝並沒有向中土進貢。
而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王朝在這段時間屬於韓國歷史上發展得最具規模的盛世,由廣開土好太王把韓國邊界一下推至現今中國東北地區,甚至一下平定了中國歷史上常在北方作亂的外族,鮮卑與契丹。
因此,期時的高句麗王朝根本無視隋朝文帝的所謂臣屬要求,更甚至主動攻擊隋朝的遼西地區,引發隋文帝決定出兵征討。
這段歷史對筆者頗為深刻。雖知道隋朝可是統一了戰亂多年的中原地區,其作戰能力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個所謂大國,而且前後四次征討,均無功而還。試想像,中原地區地大物博,兵多糧廣,反之,朝鮮半島一直都是苦荒之地,人口何以與中土大國相比?更莫說要大戰連場?
可是,的而且確,歷史明確的記錄了,勝方不是兵多善戰的隋方,而是奮力抗戰的小族。
其中最著名的一役,必然是薩水之戰。隋軍經歷第一次討伐失敗,隋煬帝自感不可能再敗一仗,於是召集號稱二百萬人的百萬大軍揮軍北伐,務求一戰平定朝鮮半島。
而高句麗方領軍的人物,即今日文章的主角,乙支路的主人,高句麗宰相乙支文德將軍。
乙支文德擅長閃擊戰,不過,當你的敵人是你數倍的大軍,又如何不以閃擊戰應付?乙支文德領軍對抗隋軍的過程中,不斷以游擊戰術,突擊隋軍後便後撤,令隋軍無法好好休息。
而讓乙支文德執行此戰術的原因,卻有一段小故事。
要知道古代行軍最大的問題,是資訊不流通。據說當時隋軍因為糧草等物資歷經長途運送,負荷太大,在越過長白山後,隋軍的物資已經所剩無幾,於是乎乙支文德便派兵突襲,但卻無功而還。
乙支文德無法理解為何情報所指的情況,與其軍隊的戰報有所不同,於是再派人查證。卻再次確實,隋軍在路上拋棄了不少糧草。乙支文德思索不果,竟然決定親自到前線收集情報。
而他收集情報的方法,卻是詐降。
而事實上,這也是隋軍領軍的于仲文的策略,為了誘騙高句麗軍偷襲,將本來就不打算用的數千贏弱的驢馬牲畜放在大軍後,引誘高句麗軍出擊,然後讓大軍回軍夾擊,所以乙支文德的情報並沒有錯,只是被騙。可是,一山還有一山高,誰會想到乙支文德竟然以投降來到刺探軍情?
面對敵將來降,于仲文所知的旨意是應收歸並將其軟禁,而乙支文德在營內所見的畫面,就是整齊的大軍正向著他的高句麗國土進擊,不過,當乙支文德自以為難以戰勝隋軍的時候,他竟然能夠逃走出來,返回自己的營地,原因是隋軍的撫慰使劉士龍反對關押乙支文德,於是乎乙支文德便被放行。
當乙支文德返回營地後,便決定立刻揮軍突擊。其理由是,因為隋軍歷經長途跋涉,如果再讓其整頓休息,高句麗軍力戰之下都似會慘敗收場,於是便讓突擊隋軍營地,並且戰且退。
乙支文德不但以軍隊邊戰邊走,引導對方跟從自己的方向,更甚至寫詩給予對方將領于仲文,《遣隋將于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 戰勝功既高,知足願云止。」,即說「你已經很厲害,又已經打了這麼多勝仗,你就知足,不要再往前來了」
這詩似乎在勸阻對方再往前進攻,可是,被多次游擊之下疲憊不堪的宇仲文,看在眼裏似是一篇引戰文,如果就此退兵,顏面何存?於是決定讓大軍渡過薩水,直擊長安城(今平壤)。
原本同行的宇文述想要勸阻于仲文不要茂然渡江,原因是大軍面臨糧盡,如何進入攻城戰?可是,似被激怒的于仲文仍然決定要進攻,更直斥宇文述「將軍仗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於是最後只好渡江進攻。
但是,乙支文德的警告不是單純是文告。這篇警告,是因為隋軍所必須要渡過的江,乙支文德早已命人有所準備。在清川江上游的泗水位置,乙支文德早已經建造蓄水閘,當視察隋軍大部份軍人已經在江上,便命人開閘放水,令原本可以渡江的淺水平地一下子被洪水衝擊,而剛渡過江的隋軍,又被埋伏的高句麗人夾擊,結果,薩水之戰一役,乙支文德僅以一萬人的軍隊,擊潰了隋軍三十軍大軍。據知,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遼東城。
這一戰無擬大挫隋軍銳氣,雖然無阻及後的第三與第四次的隋與高句麗之戰,不過始終無功而還,隋朝亦因多次全國徵兵進攻高句麗,大傷國力,亦令民怨四起,成為亡國的原因。
時至近年,南韓與美國一直有一個為了針對北方來敵的可能而舉辦聯合軍士演習,稱之為「乙支自由衛士演習」(Ulchi-Freedom Guardian),顧名思義,這場演習,是為了悍衛自由而戰,而採用乙支的名號,也就是警告敵人,想要揮軍進攻,或許就如當年面對乙支文德一樣,不但眾不敵寡,更可能因而亡國。願世界和平,出師無名,窮兵黷武者,也將面臨亡國的結局。
(撰文:鍾禮賢師範,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多年來熱心於研究跆拳道的歷史和技術,透過運學科學實踐驗證,為融合武術與運動科學而努力。)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