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新形勢·新思維》(書評)

小火龍書櫃
2022年2月20日
還記得在開學不久,我的班主任就在埋怨我們班同學說話沒有邏輯並不愛思考。我們理科人,邏輯理性正正就是我們的特徵。被班主任這樣調侃,相信班上的人沒有一個好受。他把一句論語的句子掛在口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剖白了他的教學宗旨就是要我們從極其難的數學題中多思考,在未來文憑試才可得心應手。 尤其我們有必修數學、延伸數學【包括微積分】、物理這些極度需要運算的科目,沒有一點思考的能力絕對不能在此生存 。可惜又有幾多人明白他的苦心呢?
也許是這個教育制度令香港學生變得不愛思考,他們只愛從背誦中學習到知識。但從上述我老師的例子便可知道學習和思考就像孿生兄弟般缺一不可。思維教育是何其重要和迫切,然而這簡單一個道理怎麼不看透?這本書正正教懂我、提醒我做人要有新思維、大家需要有新思維、現今世代更需要新思維。
我有幸能獲得此書的初版,作者在2014年已經提倡思維教育可算是走得很前。作者提倡的新思維有四部分,我粗略把他分為兩大類: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理性包括評斷和邏輯,感性則是表達和創意。作者在這四種思維都有獨特的見解,容我繼續娓娓道來。
先從理性開始,評斷思維其實就是批判思維,作者故意使用此詞語防止引起大眾對過去歷史的不安。相信有人包括我也覺得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邏輯思維,作者開宗明義就否定了這概念。批判性思維在於如何以各項普遍的原則判斷訊息的真假、可靠性和對確性,以在事件中找到自己的立場;邏輯思維聽似非常複雜,實際也是非常複雜。作者以簡單角度用哲學把常用的邏輯關係介紹於讀者,並教導讀者如何用圖像方式分辨邏輯是否正確。當然他也介紹了各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希望讀者盡量避免謬誤出現以阻礙論證。
再說感性,表達小學老師教給你的意思就是說話,但作者竟然把表達兩隻字分開來解釋,「表」是說話、「達」是傳達,表而不達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表達;創意大家可能聯想到一字:新。但作者認為創意應該為人類生活和文明進步而有目的地進行創新,解決現有的問題。胡亂不按本子辦事和突破規則只是空談。
也許大家也發現到我上述對各思維的描述是非常空泛,原因就是這些原則其實真的很悶很死板,如果我在這裏臚列所有原則,此文章只會變得非常冗長。因此本人認為與其空說,不如從生活的例子告訴大家如何使用作者的原則去解決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
有一次在數學堂班主任的對話令我非常難忘。功課中有一題數學題是要證明一條數學式擁有某種特質,我們便用我們在上課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證明」,當然我們能夠「證明」到該題正確,但班主任依然毫不留情地打了個交叉。我們當然黑人問號:答案是對的,為何老師會說錯呢?他上堂解釋:「你哋啲邏輯真係好好笑,你哋嘅邏輯就好似因為老豆有鬚,所以有鬚係老豆。咁樣就梗係錯啦!【你們的邏輯真的很好笑,你們的邏輯就好像因為爸爸有鬍子,所以有鬍子的就是爸爸。這樣當然是錯啊!】」 大家聽到可能覺得我們很低能【北七】,但這其實在現實中不時會發生。其實這種邏輯推論可算是一種三段式(syllogism),我們要論證的時該數學式與特質的關係。我們那時會這樣論證:
所有該類數學式都有該特質-(1)
此數學式用有該特質-(2)
此數學式是該類數學式-(3)
這看似沒有問題,其實在邏輯上已經錯誤,因為前兩句的「該特質」並沒有普及(distributed)。當然我們不是邏輯學家,很難使用三言兩語便能清楚解釋此邏輯為何錯誤,以免表而不達給大家。其實我們可以使用圖像方式來告訴為何邏輯錯誤,此乃範氏圖(Venn’s Diagram)。(附圖)
此圖的原理就是把其他圓沒有和「該特質」的圓重疊的地方塗掉。 根據此圖,「此數學式」的圓中與「該類數學式」沒有重疊的地方並沒有完全塗掉,代表此邏輯不能成立。因此邏輯並不是在辯論時才出現,在你日常生活也需要使用邏輯,結論才能有說服力。而此圖便能清楚簡單地向大家展現為何老師這麼困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嘗試與其他人解釋某樣事情,說了一大輪之後他卻回覆你:「聽唔明講乜喎【你在說啥?】。」如果對方的聆聽和理解能力是正常的,便代表你的說話中有不少砂石。語言文字表達是單向性的,非常難將同時發生的事情告訴別人,也很容易錯亂。因此事情的順序便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講究連詞的使用; 其次某些詞語可能在日常語言中有其他意思(例如性暗示),因此我們需要定義其詞語或者避免使用以防止產生歧義;最後如果說話一時東一時西,相信每個人都會覺得極度混亂。因此將事情按層次或者類別分類是令人更易理解的良藥之一。大家可能覺得說了給對方聽就是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忽略別人,但想別人更了解自己,學懂「表、達」是非常需要的。
學習需要思維,出到社會更加需要。政府近期推行STEAM教育,也有花不少資源在於創新科技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以科技為人類帶來方便和進步。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創意: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對症下藥。那麼如何找到「症」呢?便是發問。現時的教育制度彷彿在告訴學生做人並不需要發問,但啟凡《發問的精神》中已提到「假使大家都墨守舊說,不肯發問,那麼,請問新道理和新知識怎麼產生得出來?文明怎麼能進步?」背誦是香港教育的主流,但作者和我也希望大家能在背誦時問一句‘Why?’,明白當中原理絕對能令你的背誦事半功倍。
我在《正義者》一書的評論中提及我們可能已被知識型態蒙蔽,作者書中提出一個香港獨特又可能已過時的特色作例:香港的政治環境是非常兩極化的,兩派的支持者對對方也有不少的偏見:民主派即是盲反,建制派即是盲撐【For 台灣讀者:這就是戰藍綠】。這犯了訴諸人身(Agumentum ad Hominem)的謬誤,因對方的政治立場接納或反對對方的意見而忽略其理據。作者坦言這現象在社會中是非常不健康的。也許這就是同溫層效應的禍,大家面對千千萬萬種資訊時並沒有認真判斷其信息是否可靠和合理。評斷思維告訴我們可以從其推理因果前設去考慮信息是否對確,同時我們可以以權威性、首次、風險、關聯度等等去判斷其可靠性。諗清諗楚,便可防止不少錯事、錯判發生,又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想澄清一點,邏輯思維固然重要但也有局限性。推理過程是否準確和事實並無絕對關係,就算推理準確也可以與事實不符,因此不能單憑邏輯判斷對方說話不切實際。同時邏輯並不能盲目使用於溝通中。書中形容邏輯是一種軍事練習,但在打仗時盲目使用軍事練習時的策略只會落敗。相反軍事練習的目的是讓士兵能在打仗中靈活變通,一舉反三,僅此而已。因此溝通時需要顧慮邏輯,但不要只用邏輯。畢竟人是一種感性動物,只有理性只會在溝通中兩敗俱傷。我也要好好反醒一下說話時的組織表達是否犯了此段的錯誤。
假如社會需要磨合、學習需要進步,也許思維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這新時勢,嶄新思維更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希望大家能比以前更著重思維教育,此書也許就是一個起點供大家試試水溫。
(後記:因為可能有台灣讀者,所以我把一些廣東話口語附回台灣口語版在方括號內,我想思考是所有人都應該要學習的:)。)
© 本文由作者【小火龍書櫃】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