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狗》劇評:認真做膠事 再膠住做正經事

Cover image

ViuTV原創劇《IT狗》在週五(年初四)迎來大結局,劇中滿滿的金句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洗版。拜年時看到親戚準時九時半轉到99台「死守本放」,正正證明了優秀的本地創作有能力打破世代框架,再次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有人說,《IT狗》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它夠「無厘頭」,好讓我們能暫時逃離現實,從疲倦的生活中喘過氣來,也稱逃避主義(escapism);也有人說,此劇成功是因為夠「貼地」,處處充滿我們生活的痕跡和回憶,做到寫實主義(realism),我們才得以代入故事中,跟角色們同呼同吸。不過在各種對立的詮釋下,筆者卻認為《IT狗》想達到的並不是哪個既定的敘述模式,而是更有野心地想透過在一個個極端之間取得中間點,來更有效地帶出劇中種種訊息。

現實 VS 虛構

對於一些質素參差的劇集的批評,往往離不開「好假」、「好離地」、「好多bug」。但究竟,「虛假」是不是就代表「差」?絕大部分的劇集開頭都總會出席「此故事純屬虛構」的字眼,而觀眾並不會因此而罷看。那是因為我們作為觀眾,心裡面早就清楚明白「故事的本質是虛構」,甚至某程度上是一個個謊言,只是我們都很享受其中而已(推薦閱讀:好青年荼毒室 《小日常的哲學》中「讀故事」一文)。而我們過往認為「假」的作品,問題則是在於「不夠逼真」。換言之,觀眾對於故事能否在虛幻與現實當中取得平衡有著極高要求,虛假得來既不能讓我們出戲,但真實得來又最好別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

《IT狗》在處理這種平衡時可算是非常用心。首先,無論在人物還是各種細節,都謹慎地貼近香港人的生活日常,像是阿Lou所影射的YouTuber Brian Cha、阿信在前公司的慘痛遭遇(三五識七的同事請飲、食完散水餅還要打卡認證),以至於科技公司Moby那個像極了Google的標誌設計,無一不是我們在生活中遇過的東西。這種與現實的連繫正正就是達至「共鳴」的必要條件。再加上男B重現英雄本色周潤發的那一幕,《IT狗》將香港人的過日回憶與今日點滴重現於小螢幕,更將觀眾一下子帶進故事裏。

不過儘管人物故事多寫實,也不足以令一部劇吸引觀眾,倒不如去看紀錄片罷了。(更何況劇中諷刺的正是香港職場的日常,何必要在下班後再次經歷?)讓《IT狗》能平衡上述的寫實元素的,就是演員們浮誇而不惹人厭的演技,以及編劇悉心設計的一個個爛gag。男主角阿信就是最佳例子:我相信即使我們身邊總有一個「性格單純」的朋友,應該也不會像阿信那樣令人無語。有誰會真的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浮誇得手舞足蹈那般?又有誰在趕時間的片刻,還會停下來聽環保團體的遊說之餘,還真的付錢助養了環尾狐猴?但不管阿信有多麼令人想重搥心口,他依舊不惹人討厭,這全賴飾演者凌文龍的演技搭救。其實不止阿信,劇中還有不少角色分別由資深舞台劇演員飾演,像是飾演Cathy Ho的彭秀慧、男B的陳湛文、還有萬鈞的朱栢謙等。像我這種舞台劇初步者來說,常聽人說舞台劇表演者的演技與影視演員的演技很大差別,看畢《IT狗》才發現確是如此。一眾演員們細膩的拿捏和緊密的默契,是讓觀眾漸漸離開寫實的框架,滿滿接受這些荒謬的浮誇情節,繼而好好跟著劇情節奏大笑大哭的重要元素。當然導演、編劇和一眾幕後如何安排故事的發展也極為重要,要是「真」與「假」之間的拿捏不當,恐怕很容易會將一套劇集變得「抽水過了火」或是「另一套膠劇」,令觀眾避而遠之,遑論要帶出劇中訊息了。

理想世界 VS 反烏托邦

《IT狗》中的另一個對立面就是理想世界與反烏托邦世界之間的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萬鈞旗下的Moby公司,為了造就一個他認為對人類最「簡單」的世界,於是到處竊取大眾的資料,再利用大數據創造堪稱「比人類更了解人類」的AI Moby。雖然說在現今社會,人人早已在知情的情況下將自己個人資料拱手相讓給資訊公司,但當劇集這樣血淋淋地將情境重現在我們眼中,我們依然不禁覺得那個深信自己在「行俠仗義」的萬鈞相當可怕。這段情節雖然表面在探討科技進步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好壞,但也從而顯現出,這世界終究不可能有一個客觀的烏托邦的事實,因為某些人的美好世界,對其他人來說,反有機會是個惡夢。

面對這樣的對立面,《IT狗》選擇相信原來的價值,相信人類。在PayPayDuck與Moby的拉扯中,人類象徵著現在,AI則象徵未來。選擇前者,並不代表抗拒未來的可能性,而是給予現在還在掙扎的我們一點時間和信念,相信只要「做好自己」定能迎來機會。相比起萬鈞「取易不取難」的宗旨,阿信「一步一腳印」的天真或許才是適合現今世代的生存方程式。即使有壞的事情發生,也不必趕著將壞的去除掉,畢竟好壞是相對的,共存又何妨。與其像Moby那樣,一心將生活中所謂「繁瑣」的細節篩走後,剩下的「純理性」卻令人活得不像個人,倒不如學學PayPayDuck的感性,即使在面對各方壓力時,堅守做好自己的信念,不把自己賣掉,結果也不一定是壞的。

ViuTV與今天的香港娛樂產業

上面提到的好壞並存,其實也能套用在今天的香港電視生態上。不過與其用好壞之分,這次要用的是「敵我」之分。過去十餘年,香港人的本地電視娛樂選擇越來越少,而正值OTT平台和YouTube等網絡娛樂日趨發達,坊間都普遍認為香港的電視娛樂已經玩完。隨著亞視倒閉,行內除了餘下的TVB外,後起的新電視台的競爭力也一度明顯地輸大台一大截。直至近年,ViuTV的崛起也是有賴天時地利人和,包括近年社會的發展、觀眾的取態改變等因素一併造成的結果,缺一不可。但筆者想藉此帶出的並不是ViuTV的「虛幸」,而是ViuTV和PayPayDuck的共同點:即便周遭環境多惡劣,行家不擇手段地拖垮自己,仍然堅持做好自己的這份原則。ViuTV總經理魯庭暉曾在訪問中被問到他的目標是否要打贏對家,他回應說「不是」。相反,他相信ViuTV的責任在於「做大塊餅」,在香港電視生態內增添新的動力。這樣的回答讓人不期然想起PayPayDuck「去中心化」的宗旨。即使多了PayPayEgg這個對手,阿信並不會因此期望PayPayDuck變成第一或唯一,而是更用心地做好自己的內容,因為他相信大眾並不如萬鈞所說是愚蠢的。要有好的內容供選擇,才會有公平競爭,才得以擁有健康的市場,顧客才能重拾真真正正的選擇權。也只有這樣,才是對顧客和受眾的基本尊重。電子人情市場如此,電視娛樂產業亦然。

© 本文由作者【貝安 Spilling Consciousness】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