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就得被咀咒?從《Jack Reacher》想想劇透是否真的完全破壞了電影的價值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2年1月6日

Cover image

Jack Reacher(烈探狙擊/神隱任務)作為湯告魯斯的動作電影當中,打鬥場面是最為令人稱頌的爽朗,而整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卻又不得不反思令一個話題:其實劇裏幾乎每一個部份都在「劇透/爆雷」,但卻沒有影響電影的緊湊。那麼,劇透這回事,是否真的如此讓人不忿呢?

 

 

說到底,如果說劇透讓人不爽,令人大失觀看電影的樂趣,或者應該問的是,你到底看電影是為了甚麼?

 

好的電影,不止值得看一次,翻看再翻看仍然覺得很好看,那就是好的電影。但是,在翻看電影的時間,事實上劇情如何推進發展,甚至是在哪一個運鏡會出現甚麼樣的畫面,翻看者早就看過多次,那為甚麼仍然會翻看,仍然覺得好看呢?

 

《Jack Reacher》的有趣在於整部電影的劇情,在開首已經說了八八九九,差別在於,為甚麼這會是一宗疑案?而這只是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的答案,卻令整個電影變得引人入勝。而事實上,即使你也知道了,兇手不是第一個疑犯,也述說給你聽真兇的手法,甚至知道動機只是嫁禍,那又如何呢?

 

因為劇情的推進,如何掌握節奏,怎樣去講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不同導演的特色,所拍攝出來的作品也會大有不同。而作為觀眾,享受的又豈是只有劇情的答案?

 

正如《Jack Reacher》內這一段打鬥片段,可說是在湯告魯斯的電影當中最為實在而有力的表演。

 

湯告魯斯動作電影多不勝數,猶以《Mission Impossible》系列最為著名。可是,著名的系列卻不代表值得推崇,反而《Jack Reacher》的打鬥場面簡潔有力,甚至是融合了香港武打片的特色,配合荷里活打鬥技的簡單暴力,所綜合出來的優秀場面。

 

電影裏的武打場面往往遇上一個頗為有趣的難題,也正是港產電影與其他地方電影所表達得最為不同的地方。簡單而言,就是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分歧。在實際的打鬥當中,可能很快很簡單便已經打完,又或者打得非常雜亂,亂打一翻。而如果打得太快,則畫面長度不足,難以在電影中有足夠的張力,而如果打得太亂,則令畫面難以聚焦,而且沒有美感。

 

傳統東方武術有著大量花巧技術,動作炫麗,但也過份奢華,變得在電影中拍出來,一看便覺得是效果,是神話,是不切實際的。外地電影,特別是荷里活電影的打鬥場面,實過份簡單,而且依靠破壞場面來達到效果,普普通通的一拳一腳,配合砰砰澎澎的場面破壞音效(多是木材和玻璃),使得效果多於武打動作本身,也是過份離地。

 

港產武打片的特式,正是能夠在兩者當中恰到好處。同樣有著傳統的花華技術,但是也會在地的嘗試透過實用的場境來演譯這些動作,變得武打電影的動作不再只是感覺只會在電影出現,而是有著和自身有更大的感觸,像是更真實會出現在身邊的畫面。

 

而《Jack Reacher》的武打場面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就如第一下轉身肘擊,在平日的荷里活電影,可能只是一下重拳,或者直接地肘擊便完事,誰會想到可以以一個閃身配合轉身肘擊呢?

 

而如果細致地分析,其實《Jack Reacher》這一個場面幾乎可以用作現實中街鬥的教材:充份的口頭警告,保持距離,時刻警覺自己的位置,用雙臂的動作防守配合實際上抓衣的技巧,用心理威脅來減低持續打鬥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街鬥中幾乎不應該使用拳擊,唯一一下類近拳擊的動作,事實上是向關節位置擊打,而且也不是用拳擊常用的指骨作攻擊,而是手掌外側。

 

在現實中,最理想處理街鬥的技巧,就是盡量避免發生打鬥,而《Jack Reacher》裏其實已經多次作出提示,警告對方不要出手。當真正的出手的時候,就是向著最會領頭的人攻擊,並且盡快讓其失去行動能力,方法可以包括擊暈對方,或直接折斷關節(一般使用鎖的關節技,或是像電影般採用關節角度配合打斷的技巧,而且極為準確,讓我擔心演員是否真的有足夠的保護)。

 

相對於傳統的荷里活電影,在《Jack Reacher》這一幕打鬥當中,完全不涉及場面破壞,也沒有讓被打者出現吐血,飛開,空翻倒地等場面,但依然讓人看得出來,這些攻擊很痛。

 

這些畫面,不看過的話,根本不知道是甚麼回事,即使劇透了,也無損這一幕的精髓。一部好的電影,劇情的懸念當然重要,但是並不是唯一要素。如果一部電影因為劇透便會變得不好看,那麼,這部電影本來就不算是一部好電影了。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