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得更好而設計的考試模式,不要讓升級考試成為儀式

Owen@taekwondowen
2021年11月14日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不少傳統武術,特別是穿道袍,腰帶有顏色的那些,都是透過考試來升級的。但是,考試的意義本身是甚麼?考試的目的又是甚麼?在筆者歷經多年的觀察,整合了教育學裏邊不同的學習模式,決定試行另一套考試模式,僅希望是為了讓學生不再害怕考試,更要在考試當中有所得益。
不少人認定的考試很簡單,按照規範,考生符合要求,即合格,合格便升級。但是,近數十年不知怎的,不少考試變得很像例行公事一樣,出來,做些動作,便考完了。先不論技術是否真的符合要求,但是考試的目的真的是單純為了讓學生出來試試是否合格嗎?如是者,這就太看不起教練了。
不論是筆者執教的跆拳道,或是其他武術,只要不是像傳統學校那些,必須要按照學習時間表來完成考試,甚至是一年只有一次指定日子的公開考試,那麼,絕大部份考試都是按照學員程度來安排的。換言之,出席考試的學員,理論上都是教練認為可以合格的考生,才去參加考試的(當然,筆者也有見過不少教練,僅是為了讓學生去考試而考試)。特別身處香港,已經有不少考試的壓力讓大大小小的學員喘不過氣,為甚麼仍然要再創造多一個失敗的機會,去恐嚇學生讓他們卻步。
為此,筆者參考另一種評核的模式,稱為「三環評量理論」,以作為對於學員的考試模式。
「三環評量理論」意指以三種不同的角度去評估學生的學習進程,當中包括:1)「促進性學習評估」,評估是為了回饋學生的學習進度;2)「評估即學習」,透過評估的本身來學習;3)「學習成果評估」,從成果表演評估學習是否符合標準。
一般的考試便是單純的「學習成果評估」,對於一致性地定出標準,是有絕對的必要,但是,考試是否只是為了展示成果?這一點筆者抱有絕對的疑問。
特別是在於傳統武術訓練當中的獨特性,學員本來就沒有追趕考試進程的必要,即不一定要在學習指定日子後(例如三個月)便必須進行考試。如是者,作為教練,根本不應該,甚至不可能讓完全不符合考試標準的學員出席考試,那麼,考試如果只是作為「學習成果的評估」,那就未免過份單一,也就會變得「行禮如儀」了。
「評估即學習」的理論,是希望讓學員自我思考自己的學習進度,又或者透過設計一種評估,並不是為了獲得學員的學習成果數據,而是為了讓學員學習,例如展開辯論便屬此一類,辯論的本身不一定有結果,但是在辯論的過程當中,學員便能理解自己的觀點之缺失,並在辯論途中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有沒有某部份的不足,長此透過這種反思模式,便能培養自我學習的習慣。
「促進性學習評估」則是以回饋作為重點,評估的設計是為了讓同儕甚或評估者提出意見,以發掘更多的空間來進步或予以肯定。簡單來說,就是在考試的過程當中,根本性是為了找出學習進度,並且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出指導,找出更適合的學習方向。
比如說,傳統的考試,即「學習成果評估」,是讓學員通過指定條件的考試,透過學員表現動作是否符合要求,而決定合格與否。
但是,「促進性學習評估」的考試,並不是決定學生是否合格,而是在考試當中發掘學員的學習進度,給與意見來定出下一步的發展計劃。所以,考試過程當中可能會設計一些超乎標準要求的考核,目的是為了尋找更多的可能來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度。因此,「促進性學習評估」的重點,根本不是合格或不合格,而是在給予意見讓學生成長。
在實際的操作上,學習和考試的流程和目的便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以往的學習,就是在課堂裏學滿考試需要的動作,然後出席考試,知道成績後,再決定重新學習(即重考)還是開始新的開習(即升級)。
而善用「三環評量理論」的學習模式,則會變成這樣:
1)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同樣學習所需要的動作,並透過持續的檢測(而不是一次性的考試),來了解學員的學習成果;
2)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讓學員知道如何評定動作的標準,建立自我學習和修正的模式(評估即學習);
3)當符合升級的要求後推薦升級考試,升級考試是為了測試學員的學習進度,並透過考官的評價及建議,來肯定現時的成果,改善自己的不足(促進性學習評估)。
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員的考試將不會是為了獲得「合格」或「不合格」的成績通知,而是成為學習當中重要的部份,以了解下一階段的學習應該如何強化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考試也再不是單純地滿足要求的儀式,而是成為真正讓自己成長的學習階段。雖然這一小步的改變未必能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年代的進步,學習的模式也應該可以隨時代而革新。學習,從來不應該是單向教學,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