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好管人事

海中地職人
2021年10月30日
別人要怎過活與你何干?這是一些人聽聞對方不滿他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時的回應,這種回應可算把事情看得太表面,大概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態度。單講「與你何干」一點,本來就不成立,當我們真誠相信某些生活方式是好,某些是壞時,再發現信任的、重視的或關係密切的人生活方式、價值大幅改變時,會承受衝擊,可不能當作與我無關。在此先講兩個故事。
韻琪和Sylvia是中學同學,算是君子之交,交往不多。Sylvia拼命讀書,又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韻琪卻看穿她不過是意欲在各條階梯往上爬,包括依從遊戲規則升學,謀求將來的名利勢位;成為老師的寵兒,獲得各種好處;總之各樣事都不是真心純粹地做,而是另懷目的,韻琪不齒這種做法。後來韻琪偶然得悉Sylvia父親拋棄全家,母親輕度智障,情況聽上去很老土,但就是Sylvia不為人知的處境。韻琪反過來同情Sylvia,認為她不過尋找可行的生存之道,甚至自感往昔幼稚。後來各自投身社會,交雜仍然不多,只知Sylvia當上專業人士,後來任職政府的專業職系,豈料某日Sylvia主動聯絡韻琪,煞有介事,原來有朋自遠方來,推介一個人生教練課程,密集式兩週凌晨上課那種,網上已臭名傳播,課程中人行為狀似邪教。Sylvia自言參加課程後脫胎換骨,赫然發掘了人生理想,並矢志把這生命的亮光分享給認識的人。被狂熱者轟炸了三小時後,韻琪仍保持清醒,拒絕報讀課程,此後她對Sylvia徹底失望,「以往你不是堂堂正正憑一己努力獲得各樣別人不能企及的成就嗎?不是對人生、社會浮沉等事甚有心得嗎?現在好聽則抄捷徑,難聽則用旁門左道,巴結了不知來歷的人物,使用一套動聽卻危險的語言,勸誘他人像你一樣撇棄過往一切所有。這不是背叛自己,還是甚麼?」
爾喬與阿森在自小認識,一起做盡各樣傻事。長大後仍算志趣相近,合夥搞些小生意,那門生意的主意由阿森主導,因為他立志改善本地的設計產業,並藉實質的設計成品來提升平民生活、都市美感、人文質素等。爾喬並沒有投入過多熱情,只是覺得阿森的理想富有意義,而自己能助好友一臂之力,何樂而不為?工作是從旁協助,在阿森頭腦發熱時擔任智囊。一日,爾喬接獲阿森的電話訊息,稱獲高人指點,往後小生意的走向或許改變,甚至與爾喬分道揚鑣。爾喬萬分驚訝,向阿森問個究竟。原來阿森有位朋友,從事投資行業,八面玲瓏,知道阿森搞小生意,不忍出手相助,提供一系列投資門路,最打動阿森的一句是︰「你有理想,也要有條件吧?先擁有資金,再大的理想也可實現。」阿森甚至提出,既然現在缺乏開拓業務的資本,不如把錢全推去炒股票,發財立品也不為過,屆時再談理想,似乎更為可行。面對不重視提升實力,做好本業,轉而躍躍欲試投機取巧的阿森,爾喬的心彷彿沉進海底,一直思考這是否一向自問瞭解的故友。
能夠問「別人生活與你何干?」即是討論的焦點在別人生活和想法與關注這些事的「好事之徒」是否有關,而不在乎關注他人之事在道義上是否恰當、實務上是否可行,換言之,只要與關注者有所關聯便值得他們關注了。大概上述故事中的關注者(韻琪、爾喬)知道類似Sylvia、阿森者大有人在,卻不時刻悲天憫人,為他們靈魂得救贖而操心。他們之所以為他人之事感不安,源於那些人與自己的關係,可以是摯友、信任的人、值得敬重的人等。不論感情、眼界、人生態度,這等人在他們心中佔一席位,甚至是構成「今日之他們」的一部分,若這些人足以令他們看重的一部分——講來講去都是稟性——缺損崩壞了,就如從關注者心中掏去那部分,令他們頓時惘然若失。於是他們關注相識的事,其實也是關注自己,不能說與他們無關,相關探究也不是多餘了。
談論至此,並非指稱關懷別人最終也不過把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只是自私;也不是說作出任何個人改變都要如履薄冰,注意對他人內心造成的影響。只是上述因他人的生活、想法、價值觀而扎心可不是一句「與你何干」就了事。當然過於著意就為自己帶來更多問題,卻從不能解決所關心別人的問題,此中心境如何調整,也甚考驗個人修養。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