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思法都是一體的(下)

女子力

女子力

2021年10月26日

一切都只是尚未達到
一切都只是尚未達到

最近課堂上學習有關精神健康課題,加深我對精神健康的了解。恰巧自己亦遇上情緒波動期,讓我對情緒又有多一層的體會。浮浮沉沉的想法引起恐慌、緊張及不安,的確有點可怕,不過它並不是不能解決的難題,亦不是尷尬的事情。說到此,如果有你亦有類似的狀況,記得把事情告知信賴的人、轉移注意力去其他地方、可以的話使用香薰或精油等等合適自己的方法讓自己情緒先安定下來,如有需要亦可尋求社工或醫療機構協助。

 

上篇,提及情緒、行為、思法都是一體的,堅固的想法集結未解決的情緒,將會引起不察覺的身體反應及行動。當我們了解過情緒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要看看想法又是怎樣一回事。人是有趣又複雜的生物,不同人面對相同事件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源自於我們生長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文化等等的差異。有時候我們會受這些經驗、觀念、社會禮教影響,局限思維角度。例如:我們考試成績不理想,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所致(可能父母曾經說過自己蠢)。每當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歸於自己不聰明,很大機會合理化自己「不是讀書材料」的想法,學習動機下降。於是者,他/她對學習的發展就停留於此。

 

我想起中學時看過的一段Ted talk 演講。是的,個人以前很喜歡看Ted talk 學英語,想學英語或喜歡聽故事分享的你可以看看Ted Talk。演講者為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 (Carol Dweck) 題目是「相信進步的力量」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卡蘿·德威克教授提出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及固定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當一群擁有成長思維模式小孩在面對挑戰、困難時會認為這只是一個尚未達到目標的過程(not yet)會願意並勇於接受挑戰,相反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小孩則會認為是災難、不可解決的結果、自已是愚蠢,繼而就停留在目前的階段。這不就是心態決定一切的理論,有甚麼值得說?

 

成長思維模式者學習視困難事件為尚未達到目標的過程(not yet),並嘗試結合自我肯定話語擴闊自身對事情的看法,減少固定想法影響自己的行為及情緒,同時嘗試用正向說話肯定自我價值,增加自我認同感。這除了協助我們擴闊對事情看法的角度亦多了一份自我接納及認同。

 

1) 當做不到時,不仿試著說我仍需要更多的時間及努力完成。

2) 當犯下錯時,不仿試著說我下次可以做得好。

3) 當感到害怕無法做得好時,不仿試著說我可以繼續不斷嘗試,我可做得更好。

4) 當成功做到時,不仿試著說我欣賞自己很努力完成。

 

一切都只是尚未達到。

 

當我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可以改變思維模式,並透過訓練轉換思想,想必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亦會容易找到更多的出口,心情亦會更舒暢。羅馬非一日建成,思維不是一日兩日說幾句話就可以有改變,這是一場終身學習歷程。

 

相信可以進步便可以。

 

參考:

Carol Dweck · TEDxNorrkoping ·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https://www.ted.com/talks/carol_dweck_the_power_of_believing_that_you_can_improve/transcript

 

 

© 本文由作者【女子力】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