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思法都是一體的(上)

女子力
2021年10月20日
She said, "Write what you're feeling. Tell the truth. Write like nobody's reading."
–Susan David, 2017
情緒兩字大家都不陌生,它亦是社會及國際上其中一個恆常關注的議題。在google搜尋時發現有96,700,000條搜尋結果。搜尋情緒健康時則有75,700,000結果。不過有多少人在面對情緒來襲時會去搜尋關於情緒的資訊?又有多少人會在空閒時去google看看有關情緒的資訊,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面對壓力、突如其來轉變、一些衝擊事件、一個你很討厭的人,心頭就會浮現很多的情緒。情緒背後其實隠藏有無數的原因、期望、價值觀、渴望。我們會就此對事件作出相當的應對方式。若我們把這些被標籤為「負面」的情緒埋藏起,結果它就只好透過行為表露了。例如: 小朋友遇上不愉快事件無心上課,總是不專心,若果不去了解其背後原因,很容易只會看到他表面上的行為,最後會被成人指責成頑皮。
可以試想一下自己是否曾經有過這經歷?
情緒、行為、思法都是一體的。
蘇珊 · 大衛(Susan David)於Ted Talk演講中提到情緒是一個數據,背後有其意思。當我們對社會上荒謬新聞感到生氣,生氣並不只是一種情感,而是代表著我們重視公平、公義等的價值觀。
在面對及處理情緒時,她提出接納及準確 (Acceptance and accuracy)原則,原來我們除了要認真面對及接納自己的情緒之餘亦需要準確去辨識情緒的意思,即是情緒背後的想法。
她又提出我們是情緒主人的概念,這是甚麼意思? 我們常說我:「我很生氣」、「我很傷心」,這都是情緒主導的情況,使我們容易掉進情緒的旋渦,繼而有相對的情緒行為。若果我們作為情緒主人,我們則會說:「我注意到/我覺察到我現在生氣」、「我注意到/我覺察到我現在傷心」,當我們注意到自己有相應情緒時,就會有客觀視野去看待情緒,並在覺察期間讓自己抽離一下,達致快速平伏的效果。最後我們需要再去仔細問自己生氣/傷心的原因及有何需要,以解決內心真正的需求。
參考:
Susan David. TEDWomen 2017. The gift and power of emotional courage
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david_the_gift_and_power_of_emotional_courage
© 本文由作者【女子力】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