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健康(二):運動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1年10月15日

Cover image

正如上篇文章提及過,心理健康,涉及的範圍包括「情緒健康」、「智力健康」以及「認知能力」的健康,「情緒健康」是能夠有保持情緒平衡的能力,「智力健康」指的是發掘知識,吸收新訊息的能力;「認知能力」則是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處理訊息,語言甚至概念的能力。

 

而透過建立運動的習慣,則能有效地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改善心理健康的層面。

 

情緒健康

不少人都知道,運動與情緒健康相關的,就是長跑能夠釋放安多酚,讓人能夠較為容易進入放鬆與興奮狀態。那麼,是否只有長跑才能有效改善健康呢?其實不然,身體會釋放安多酚的其中一個理由,是長跑這類長時間重覆運動,會令人帶來精神壓力,抗拒繼續進行這種活動,因此才需要分泌安多酚來使人可以繼續活動下去,換言之,在你能夠做到可以分泌安多酚前的階段,其實是極為痛苦的心理戰鬥,亦因如此,不少人也無法持續下去。

 

但是,其實一般的運動訓練已經能夠使人達致情緒健康的狀態。

 

首先要理解的是,運動訓練不是單單地做一些運動便算數。例如簡單上一課瑜珈,不算,但是很有目的地做瑜珈,例如要完成某些特別式子,或是柔軟度打得更開,開至一個客觀可測觀的程度,這些有目的的運動,甚至是目標是為了進步的,才基本符合「訓練」的目的。

 

當持續進行運動訓練,身體會進入一種稱為「向上適應」的階段,為了達到更高目標,身體不得不持續進步。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不停地反覆嘗試,失敗,調整,再嘗試,直至成功的過程,會讓身體更容易適應壓力。

 

事實上,當人體面對不同的挑戰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皮質醇」的作用是應付挑戰而產生的內分泌物。正常而言,皮質醇的產生並不是一件壞事,事關皮質醇的作用是用作分解身體已儲存的能量儲備(例如脂肪,但同時亦包括蛋白質,即肌肉),但是過高的皮質醇濃度卻會讓身體感受壓力,而且會使你開始傾向吸收更多的食物來應付即將被分解的脂肪,所以有些人在面對壓力時會傾向吃更多的東西,也是這個緣故。

 

而長期有接受運動訓練的人,特別是大重量阻力訓練的人,因為身體經常處於一個面對壓力的狀態(挑戰大重量),所以身體會比較容易適應壓力的出現,亦因如此,一般長期做運動的人們會相對容易接受壓力,也就能使情緒更穩定,達致更理想「情緒健康狀態」。

 

「智力健康」與「認知能力」的健康

 

那麼,做運動又如何影響智力呢?

 

其實,不論任何運動,只要你培養成習慣,並開始細心研究,每一項運動背後的知識,在發掘的過程當中,也是在培養發掘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學做深蹲,深蹲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呢?甚麼角度,甚麼深度,甚麼速度,都能影響一個深蹲動作的訓練效益,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正是培養「智力健康」的過程。然後,將這些新的知識重新組織,再應用出來,就是把新的資訊整理的能力,也就是「認知能力健康」。

 

不要看輕這兩個部份與運動的關係。要知道,身體的大部份器官,包括大腦,只要閒置不用,功能便會逐漸減退。所以,保持發掘新知識的熱情,以及把新資訊實際內化成自己理解的事物,並將之應用出來,也是經過大腦的運作,是非常重要的「腦部訓練」。

 

所以,你今天要開始深蹲了嗎?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