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健康(一):所謂的「身、心、靈」健康?

Owen@taekwondowen
2021年10月14日
隨著近年關於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多了人會說,健康已經不是單純身體的健康,還應該包括心理健康,甚至於靈性的健康。說到這裏,有些讀者可能會想成是很抽象,或是很宗教的想法,事實上,也不是如此遙遠的。
身體健康,固名思義,就是關於身體的健康,但到底身體如何才算是健康呢?不少人都會以一些硬指標來說明,例如BMI (身體成份指數),體脂率,血糖指數等等等等。事實上,有一個比較簡單、直覺的定義,就是你的體力能夠應付你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之餘,還可以在休閒的時候享受活動,以及能夠有體力應付突發的情況等。
身體健康的元素也有很多,不過今次文章的討論範圍不在於此,日常再述。
心理健康,涉及的範圍就比較廣闊一點點。最多人認知的,相信是關於「情緒健康」的部份,所謂的「情緒健康」,並不代表要人們長期保持樂觀,而僅是能夠有保持情緒平衡的能力已經相當足夠。除此以外,心理健康也涉及關於「智力」與「認知能力」的健康,「智力」指的是發掘知識,吸收新訊息的能力;「認知能力」則是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處理訊息,語言甚至概念的能力。因此,如果一個人對於發掘新事物已經全無興趣,又或者無法處理一堆資訊,又或者是討論概念等等的能力,某程度而言也屬於「心理不健康」。
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除了注意自己的情緒以外,不斷發掘新事物,學習新知識,與人討論更多,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步驟。事實上,在關於自己的健康以外,「社交健康」也會被視為是否「健康」的一部份,「社交」的定義很明確,就是與自己以外的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透過多和人討論自己學到的新知識,並接收更多的新資訊,也是維持整全健康的一步。
那麼,靈性健康呢?
不少人很快便會扣上和宗教類相關的行為,其實概括而言,都是在於探討「生命的意義」,「尋找自我價值」的能力。
客觀而言,宗教可以獲得的是甚麼呢?或許就是人生在世的意義,也是維持道德與價值觀的能力,以及為自己與世界的價值作出定義和定位的標準。反之,如果靈性上的缺失,就會讓人不願意接觸社會,毫無倫理和不顧後果地做任何事情。這就是靈性上的不健康。
因此,說得簡單一點,心靈上的健康,不是說找一個宗教信仰,而是在於如何定義自己對於世界的定位。古語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其角色存在,或者如我就是在這裏寫幾隻字,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者如你,就是忠於自己的興趣,奉獻自己的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