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從辨認自己開始——《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讀書隨筆

Tiffany Tam @ Spring Aroma
2021年10月5日
素黑是我從小就聽過這位作家。十多歲時愛流連圖書館,一次過借很多書回家,而我常見到她的作品,也曾經借過那本《好好愛自己》,但借太多來不及看,或者是未感興趣到把這本先看,所以最後完書歸館了。
後來接觸過不同身心靈範疇,多年前由塔羅入門,但與我想像中有點不一,導師說這些工具都不是真的問卜,只是釐清你潛在的思維,好好與自己對話,認識自我。漸漸我會問很多問題,或者同一問題問了又問,想從不同人口中證實自己是怎樣怎樣的,用別人對我的感覺去定義自己,甚至依賴上被判斷。
相隔很久,開始學芳療,我又想起這位作家,她說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她的個案都是因為看不透當下困局和自己而找她求助,但很多人走到大門前偏偏不敢跨過去,其中一個原因是責任。
「看清楚」多少代表自己必須面對和承擔,然而要走出困局,得克服自己的習性,要有恆心、不怕麻煩不怕懶。這可由「拾」回自己開始。為甚麼要「拾」?因為人由很多個分裂的自己組合而成,當要渡過難關,這些分裂的自己便會互相角力,使我們陷入不安,看不透自己甚至失去自主。
分裂令人苦惱,我們拾回每一個碎片,辨認出每一個我正在想甚麼,怕甚麼,習慣甚麼,試著在分裂中平衡情緒、慾望和行為,重整一個清晰的自己,是每個人必然的課題。整合好,我們才是我們。
整合的有個重點要注意是小心被自己/別人判錯症。有時過份在乎身邊的人,容易把責任都歸咎自己。同時別人也未必了解全盤事實,溝通上或許又表達失當造成誤會。
例如沒朋友不一定是社交障礙,可以檢視自己是不是把所有大門都關上?如非,可能是緣份問題。人每刻都在變,交友/感情話要投機心要近,我們要一看再看,審視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否依然共振。
錯判原生家庭也是常見現象。埋怨父母不夠好導致他現在的際遇、情緒困擾等等。雖然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的確深遠,父母並不無辜,但作為子女也應承擔屬於自己的成長責任。另外,個人觀察認為這種影響也容易轉移到對伴侶身上。「誰誰誰不夠好」都不應是我們活不好的理由,我們是不是有需要努力為自己充實和爭取去成長?我們沒有如此做好自己的原因是?我是在逃避/害怕甚麼?經常層遞追問自己有助發現內在分裂和混亂,反問自己也有助檢閱自己是否混亂。
我也有一段長時間迷失在不同判斷當中,思考便進入了死胡同,導致身心都完全堵塞,因為身與心是密不可分,心裡有問題,同樣會顯化到身體上,反之亦然。
所以當反覆出現的失眠、腸胃病、臭脾氣、痛症、婦科病等在我們身上出現之際,就是在給我們實實在在的提示叫人趕緊要停下來,找出根源。身體是最誠實的鏡子,由它切入是個好方法去看清我們做過甚麼使身體和情緒走到今天的情況。
要整合、治療、轉化,需要我們有承擔起自己的人生的決心,接受自己和原生家庭的真實樣子儘管他們都不完美,克服習性,時刻觀察自己對事情的反應、身心狀況,調整自己,同時學會明辨是非,面對他人判斷不照單全收,了解自己不如想像中那樣。這是個長久的修行,是每個人應為自己負的責任。當中過程需要付出,不被惰性和怯懦蠶食自己,但所得到的將會很美——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
————————
書名: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
作者:素黑
摘要:你不是要「找回」或「做回」自己,而是要「辨認出」自己。本書以精闢案例和自療方案,教你掌握「看通透」的法門,認出自己的真面,透視家庭、成長、健康和感情史,避免犯下人性的五大死穴,提高心性修為,為自己解困,和自己相認,重塑一個美麗自信、清安自在的自己。
Instagram: Svabona.elements
© 本文由作者【Tiffany Tam @ Spring Arom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