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與想像》- 想像跟現實的距離感
最近都沒有時間去看電影,《偶然與想像》上映已有一段時間,筆者在上映前已經被戲名想吸引,但直到最近才有暇去觀賞。幸好這部電影沒有令人失望,故事雖然簡單卻傳遞了很多信息,值得深思。
---------------劇透開始-----------------
《偶然與想像》是一套以三個小故事組合而成,每個小故事都帶著「偶然」和「想像」,但卻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出來。
第一部是《魔法》。它講述一個模特兒女生偶然聽到閨密的新戀情,而對方的新男友是自己甩掉的前度,於是她被激發去找回前度。整個故事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女生和閨密的對話;第二段是女生和前度的對話;第三段則是他們三人同場的對話。當中第二段的對話令筆者感到一股強烈的矛盾感:
「妳還愛我嗎?」男生說。
「我當然不愛你,我只是不想你搶走我的閏密。」
…
「我其實還愛你,我跟你分開是因為我唯一可以傷害的人就是愛我的人。」
聽到這裡,筆者不禁地想:她其實真的還愛前度嗎?還是她只是愛被人喜歡的感覺?因為她覺得前度會變心了,所以才特意找前度理論,試圖讓他繼續喜歡著自己。
到了第三段的對話。女生在餐廳當著閏密的面前質問前度究竟選擇她自己還是閏密,結果閏密一怒之下走出餐廳,而前度則不理女生追出去,女生因此掩面痛哭。那知鏡頭待了一會,前度跟閏密又走了進來:原來一切都只是女生的想像!最終女生選擇噤聲並離開,讓男生和閏密能夠在一起。這個結局亦為女生的真實想法留了一點白。也許,她真的是愛著前度,所以最終選擇自己放手;亦或者,她在想像中覺得前度不會愛她,所以她故作輕鬆自然呢?
第二部是《門常開》,它講述一個已婚高材女大學生被炮友同學要求協助復仇,要去勾引剛剛得到「芥川賞」﹝紀念日本大正時代的文豪芥川龍之介所設立的文學獎﹞的教授。教授平時言正詞嚴,但所寫小說卻有一段露骨之極的情節。於是女大學生想在教授的房內朗讀這段情節挑起教授的性慾,並乘機用錄音機紀錄。可是教授始終不為所動,並經常要保持房門要打開。結果勾引以失敗告終,女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性上癮而選擇聽從炮友同學的命令。
作為一個高材生,為什麼會服從一個炮友的說話,做這些沒有道德的行為?教授卻對她的處境十分了解:一個性上癮的人都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當她跟另一個人建立關係,她就自然會盡力希望做任何事去滿足他人。但若果被要求做的事跟自己的價值不同時,她應該要反抗。
可惜結局卻是錄音意外流出,教授被辭退。女大學生在一年後重遇炮友,因事件而跟丈夫離婚的她得知炮友如今事業風生水起時,跟他表示願意再續前緣。究竟她是因為事件後欲再以性來麻醉自己,還是想令炮友同學也身敗名裂?故事又再度留一點白。
最後一部是《再一次》,它講述一個女子在街上認出闊別二十年的舊同學,說了一輪後才發現對方原來根本不是其舊同學。這部故事跟上兩部有著不同結局,前兩個的結局都是帶著一種沉重感,但這故事卻帶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雖然大家互不相識,但就是因為對方是陌生人,才能夠可以安心地說出很多不敢跟親朋好友說的話說出來。由女子最初在舊同學聚會一副繃緊的神態,到了最後和「舊同學」互訴心底話後變得一臉釋然的樣子,雖然女子本身的想像並不是這樣,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部的「偶然」與「想像」
第一部的女生「偶然」得知閏密的戀情,「想像」前度會跟自己再一起,結局卻是自己選擇離去;
第二部的女大學生「偶然」流出錄音,原本「想像」自己可以重新做人,結局卻是變得更為潦倒;
第三部的女子「偶然」認錯了舊同學,「想像」自己整個仙台之旅會以失敗告終,結局卻反而令她能盡訴心中情。
「距離感」
片中三個故事都有提及「距離感」這個字,筆者本以為這三個字是用來強調各故事的人物關係,但細想後,這三個字可能是指「現實」和「想像」的差距。頭兩部的故事的角色都希望著有好的結果,但結果「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反之,第三部的角色沒有期望,反而有較好的結果。這令筆者想起尼釆的一句話「Hope in reality is the worst of all evils because it prolongs the torments of man.」﹝「希望」是所有邪惡中最糟糕的,因為它延長了人類的折磨﹞。然則,這是否指做人不應該有希望?非也。「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唯有悲觀後的樂觀,才是精神上的強者!」
© 本文由作者【Tyl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