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關想去旅行?卜公碼頭一日遊

Leo K.

Leo K.

2021年9月24日

赤柱卜公碼頭
赤柱卜公碼頭

 

卜公是誰?

 

Henry Arthur Blake (1840-1918),又稱力利·亞瑟·布萊克,卜力為中文名字。他生於愛爾蘭(Ireland)利默利克(Limerick)的一個警察家庭。19歲在當地警察機構工作,1876年轉為地方行政長官。84年踏上仼總督的路上,先後為巴哈馬(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加拿大紐芬蘭(Newfoundland)、仼牙買加(Jamaica)、香港、錫蘭(今斯里蘭卡)仼總督。上環太平山街的卜公花園和卜公碼頭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雖則卜力執行英國政府的侵略擴張政策,以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利益為優先。仼內發生了血洗錦田吉慶圍、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索取軍事賠償等。但從他的著作《港督話神州》中看見相反的卜力。當時,他認為古老中國的胸懷中也潛藏着進步的種子,這些種子長期受到傳統觀念的重壓,不能萌發。然而,摧殘進步之花的兩兇手是無知和偏見。

 

卜公碼頭的歷史

 

眾所周知的卜公碼頭(Blake Pier)原址是位於中環畢打街海岸(即現今交易廣場原址),建於1900年12月,與中環天星碼頭為鄰。而其前身更是畢打街盡頭的畢打碼頭(畢打街及干諾道中交界)。早期的卜公碼頭是露天,後因當時立法局要求下以草棚為頂,及後再用上英國低碳鋼鐵構建成上蓋,設計呈一字形,入口處更有卜力爵士塑像。當時,又稱皇家碼頭,為何?因為卜公碼頭是英國派出的總督赴港履新的碼頭,如彌敦(Matthew Nathan)、盧押(Frederick Lugard)和有「運氣不濟的港督」之稱的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等。同時,當年所有造訪香港的貴賓,如清朝醇親王、孫中山、英國亞打王子、愛德華王子等,同是在卜公碼頭登陸。

因維多利亞港填海工程而把中環卜公碼頭清拆,並興建新的卜公碼頭。第二代卜公碼頭在1965年5月15日正式啟用,其全長五百八十呎,耗資二百萬港元。不幸的是,它再因1993年的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而再度被拆卸,但把原先的碼頭上蓋,安置在黃大仙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上,並用作涼亭上蓋。最終在2005年,香港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設計時,將舊碼頭上蓋重置於赤柱,成為今天赤柱灣之北岸的赤柱卜公碼頭(Blake Pier at Stanley)。當局並於碼頭新址豎立牌匾,闡述頂蓋歷史,道出由中環到黃大仙,再來到眼前赤柱的始未。

 

結語

 

現時的赤柱卜公碼頭與鄰近美利樓的傳統瓦頂建築風格及歷史價值相近,能互相凸顯其文物價值和古典優雅的氣息,營造赤柱世外桃源的特色和氛圍。同時令新卜公碼頭與周圍環境合而為一,與海景構成一幅古樸畫作。

而且,來往卜公碼頭與蒲台島的渡輪早於07年投入服務。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的蒲台島,坐擁湛藍南海美景,不少經長期風化而形成、狀貌各異的奇岩成為港人眼中的「香港十大最美岩石」。一睹是僧人石、靈龜石和全島「怪石之王」-佛手岩。入夜,一家大小遊畢香港南極後,不妨回程到美利樓享用晚餐, 與伊人樽前欣賞醉人的黃昏。

© 本文由作者【Leo K.】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