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藝術人生

Tiger Lam

Tiger Lam

2021年9月19日

Photo by Fitsum Admasu on Unsplash
Photo by Fitsum Admasu on Unsplash

昨天在觀塘的一新美術館聽了楊春棠教授《古人體育》的講座,並觀看了「一新剛柔 ─ 香港藝術家與運動家」的展覽,獲益良多,其中得到兩個最大的啟發。第一,最優秀的人才是文武雙全;第二,運動其實也是一種藝術。

在今日的教育制度下,體育並不是必修科,但在中國古代社會卻不是如此。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樂(舞蹈)、射(射擊)及御(騎馬)便是武藝的科目,佔學科的一半。古人如此重視武藝當然有軍事及祭祀的實際需要,但從全人發展的角度看,運動除了鍛鍊身體之外,對心智發展也是不可或決。

首先,運動可訓練抗壓能力及勇氣。其實進行任何運動,難免要承受適量的疲勞及痛楚,訓練體能會引致肌肉酸痛、球類運動難免會有身體碰撞、而武術更要有抗打能力,意志不夠堅定是不行的。而且,運動總會存在危險,比如騎單車若失去平衡便會「炒車」,不少人學不會騎單車便是因為害怕「炒車」,膽怯會令到四肢難以協調,因此學習一門體藝,必須要學會鎮定、不怕危險,壯起膽來。

另外,運動可訓練臨場應變能力。今日的文理商學科、其實都是訓練人的分析、整合及表達的能力,但一個善長思考與說話的人,未必具備即時的應變能力,而運動正正能訓練這種能力。在球來球往,拳來拳往的分秒必爭時刻,那有時間再去慢慢分析每一下動作,那時全憑即時的直覺反應,而直覺反應是透過不斷重覆練習相關的動作與技術,在大腦形成活躍的記憶,在臨場應用時產生自動的反應,而臨場的應用愈多,這種自動的直覺反應就愈快捷。

在中國古代社會,太平盛世的日子,武藝是有表演與娛樂的用途,正如在現代社會,有各大的運動會及球賽。若說運動也是一種藝術,從觀眾的角度看,運動跟歌唱比賽一樣,有表演、競技的娛樂成分,但筆者嘗試從表演者的角度,去看運動跟藝術的兩個相通之處:兩者都需要跟自己的身體溝通及融入個人的特色。

在此,筆者分享一下自身學習唱歌及詠春的體驗。唱歌跟詠春都需要學習身體放鬆與用力的平衡。學唱歌需要放鬆肩頸與喉嚨,但腹部要用力,才能以氣去推動聲音的共鳴;而練詠春需要放鬆身體的肌肉,才能動用身體的不同關節去發出更大的力量。如何平衡身體的鬆與緊,需要透過大腦的意念去控制身體的肌肉,即是要學懂跟自己的身體溝通。相信不只是唱歌與詠春,任何的樂器及運動,都需要這一種能力。

至於個人特色方面,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需要個人風格已是人所皆知,但其實一位武者也需要個人特色。筆者的詠春師傅常說,練拳需要磨出拳氣,一出拳便讓人感受到練武之人的氣場,而每一個習武者的氣場也不盡相同。這令我想起甄子丹曾說他飾演葉問這一角色,他所打出的詠春是要配合葉問的性格氣質。除了武術之外,相信其他運動員也是需要展現出個人的風格。

在此,筆者也想像,一位具有文人底蘊的武者,他所流露出來的氣質會是怎樣?應該會是一種不帶粗獷的剛強,不帶怯懦的溫和、及深不見底的智者風範。

 

© 本文由作者【Tiger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