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茶的邂逅

Leo K.

Leo K.

2021年9月9日

Cover image

凡有喝、品茶嗜好的人好像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頭子。你可否想過茶的歷史與文青代表的咖啡並駕齊驅?雖則沖茶、飲咖啡和品酒全都是我的興趣,但三樣中,你能猜中那一款是我處男下海嗎?你們想知道當今中學生如何看待茶嗎?

 

首先,從九十、千禧後等少男少女對茶的認知入手。在我未學會沖茶的時候,茶唯一出現的地方就是茶樓。每當坐落椅子上時,坐旁邊的家父一定會喊出「普洱」,而對座的姑媽順口應一句「香片」。毫無疑問,我對茶種完全一頭霧水,只知道手上杯中的是茶。在日常生活中,年輕一代接觸茶的機會或是有「廢水」之稱的珍珠奶「茶」。誠然,此「茶」不同彼茶。而在依稀記得的童年裏,家中已經沒人喝茶了,因此我對茶的印象只停留在茶樓上一壺一壺白陶瓷的茶壺,配上一個又一個白瓷杯。迄今,在中西文化交匯處的香港,茶在年輕一代或成古董,不知道小時候的你對茶的印象又是怎樣呢?

或曰,自從踏入茶的世界後,便無法自拔,一進便數十年。直至身體不適,頂不了濃茶,才有所停止。伊始,經常到茶莊買新茶葉、茶具試沖。初期過後,基本鎖定了普洱茶是我的心頭好,便急急腳沖去啇務買關於茶的書籍,例如《圖解茶經》、《茶道從喝茶到懂茶》,加深了對此的認識。更進一步,人生閱歷也多了,不論是苦是甜都成往事,便把喝茶從味覺上的享受,昇華至精神上的追求,開始明白茶道二字,即透過品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將精神升華到具有哲理的境界。每喝下一道茶,回首前塵往事,恍如日昨,不時又會想:「如果當初如何如何,結果會怎樣呢」。同時,靜一字,是品茶的一課。所謂「茶須靜品」,儒、釋、道三教都以「靜」作為修行方法。品茶路上學會這一課,日後也在社會上學以致用,無往而不利。除此之外,「和」也是儒、佛、道家之哲學,《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便是萬物陰陽協調。不論品茶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靜、和之精神。畢竟你也沒有見過煩燥之人會坐在茶几前,花上一頭半個鐘的時間在沖茶吧。

另外,我是茶道的瀟灑浪子,有很多固定步驟也給我簡化了。在急速的社會,不用茶包沖茶已經少之有少,可能百中得一。我雖為好茶之人,但也是這個時代下的生成物。書上的「鑒賞香茗」、「孟臣淋霖」、「烏龍入宮」、「縣壺高沖」、「春風拂面」等,甚至外行人也聽過的「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一大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程序也難以一一實現。如果看到此的讀者已對茶有卻步之心,不用擔心。因為只要喝得茶多,自己便能根據屋企環境、茶具配搭、客人數目、茶種等,創出獨一無二的茶道程序,通俗說,有自己沖茶的習慣步驟。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是根據書本缺乏彈性;反之,後者則是根據自身習慣而演變出來。舉出如恆河沙數的工序,也是證明茶也貴為一道學問,需要心靈上的感受,非水+葉=茶的方程式。但他們都有個相同的特質,就是對每個一個環節皆認真對待;否則,再多也是徒勞。誠然,這特點在沖咖啡、品酒的領域也是隨處可見,並不是什麼大道理;反而言之,是返璞歸真,對它們的尊重。

然而,我獨愛普洱茶,為何?只有一個原因。論天下茶種多如繁星,在我心目中,普洱如群星中的明月。普洱茶又稱老人茶,卻怎樣使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對它愛不釋手?主觀感覺而言,它就體現了先苦後甜的道理。每次用紫砂茶壺或陶土壺沖泡第一泡時,它味道氣味醇和,色澤光潤,湯色明亮豬肝紅且帶金圈,滋味醇厚。猶如年少氣盛職場搏殺時期,帶點對社會苦不堪言的苦澀味。隨沖泡次數增加,氣味慢慢轉為甜香,色澤走向依舊,湯色化為金黃,滋味甜爽且甘滑。如年華老去,與愛妻在世外桃源的鄉地白頭偕老,超脫俗世,眼中只剩下伊一人。過了一生黃金工作期,是享受人生最後的時光。因此是甘甜,而這獨有千秋的甜美,是經歷完循序漸進的苦澀才有的。平淡為本色,苦澀如歷程,清甜是饋贈。由是觀之,普洱茶,人生之鏡子也。

 

對於茶,我還有上千上萬的感覺,也許是奇趣,甚或是古怪。至於它的歷史更複雜,在此我不班門弄斧。本文就簡短地以主觀感受道出茶的另一面,亦是我的一孔之見。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看完後是不是想邊執茶包邊倒沸水,來一杯好茶呢?早茶晚酒黎明覺,仰天長歎一聲「爽!」。

 

© 本文由作者【Leo K.】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